天国风云:从金田到南京

第64章 偕王谭体元

加入书架
书名:
天国风云:从金田到南京
作者:
菲哥哥
本章字数:
7080
更新时间:
2025-04-29

1864 年春,遵照李秀成的命令,肩负着筹措粮饷这一重要使命的师王李世贤,率领着大大小小十几支太平军,踏上了前往广西的征程。那场面可谓浩浩荡荡,将士们怀揣着不同的心思,却都有着同一个目标 —— 为太平天国的存续尽一份力,期望能在那艰难时局下找到一线生机。

然而,在李世贤的麾下,有一员将领却并未随行,此人便是本期故事的主角 —— 留守在湖州的偕王谭体元。谭体元于 1836 年出生在广西象州的一个普通人家,自幼便目睹了百姓生活的疾苦以及清廷统治下的种种不公,心中早早地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在他 15 岁那年,正值金田起义爆发,谭体元也毫不犹豫地以童子军的身份投身其中,就此开启了自己波澜壮阔却又充满坎坷的军旅生涯。他一路跟随太平军辗转征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

到了 1857 年,那时的谭体元 21 岁,正值年少气盛、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年纪。可这一年,太平天国的局势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翼王石达开因与洪秀全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决定离开天京,独自率领一支远征军另寻出路。谭体元毅然加入了石达开的这支远征军,离开了天京,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在石达开麾下,谭体元凭借着自己的勇猛无畏,很快便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员猛将,跟随张遂谋部负责后勤保障等事务,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不断转战。那段日子里,他们既要应对清军的围追堵截,又要操心部队的粮草供应,可谓是困难重重。

众所周知,自从石达开离开天京单干之后,情况就变得越来越糟糕了。他似乎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望和人心,战场上也是屡战屡败,部队被清军追得东奔西跑,疲于奔命。在这样的困境下,石达开的性情也变得愈发暴躁,做事开始刚愎自用起来,常常听不进部下的建议,执意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这让许多原本对他忠心耿耿的将领们都心生不满,逐渐有了回归太平天国正统的想法,谭体元便是这些将领中的一员。

终于,在 1860 年,谭体元从广西折返天京,表明了自己回归正统的决心。洪秀全对他的归来表示欢迎,并将他分配到了侍王李世贤的麾下。这对于谭体元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也让他看到了重新施展抱负的希望。

此后,回归正统的谭体元在个人的军旅事业上迎来了高潮。在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地的诸多战役中,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屡立战功。每一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带领着将士们奋勇杀敌,为太平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因如此,他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先是被升为了军中的主将,后来在洪秀全大肆封王的那段时期,凭借着自己的赫赫战功,谭体元被封为了天国的偕王,可谓是荣耀加身,成为了太平军中有头有脸的重要将领。

时间来到 1862 年,曾国荃率领水陆湘军气势汹汹地对天京实施围攻,意图一举攻破这座太平天国的都城,将其彻底覆灭。在这危急关头,谭体元毫不犹豫地跟随着李世贤返京,参加了那场著名的雨花台战役。

雨花台战役打得可谓是轰轰烈烈,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太平军将士们怀着必死的决心,向湘军的防线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猛烈的攻击。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尽管太平军在人数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曾国荃所率领的湘军防守极为严密,他们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顽强的抵抗,硬是在 44 天的时间里,一次次击退了太平军的进攻,让太平军始终无法突破防线。这场战役最终以太平军的失利告终,虽说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没能达成战略目标的太平军,着实有种 “竹篮打水一场空” 的无奈,这场战斗仿佛打了个寂寞,却又给太平天国的局势带来了更为沉重的打击。

雨花台战役失败后,谭体元随即转移至苏南、常州等地驻守,继续为保卫太平天国的领土而努力。同年 8 月,他又受封为了 “齐公”,这一爵位的加封,既是对他过往战功的认可,也是希望他能在后续的战斗中继续发光发热,为天国再立新功。

而雨花台战役的失败,就像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牌被推倒,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最为严峻的便是此后天京围困后的粮食危机。到了 1864 年,天京城内的粮食己然所剩无几,百姓们饥肠辘辘,士兵们也常常饿着肚子作战。就连原本富裕丰饶的苏南、镇江以及皖南地区,也因连年战火的肆虐,变得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一片凄惨景象。

迫于这严峻的生存压力,忠王李秀成自二月起,便陆续派遣苏南及其浙江周边的十几支太平军进入江西境内筹粮,计划在秋收后再经由皖南驰援天京,期望能借此缓解天京的粮食困境,让太平天国能够继续支撑下去。为此,他将自己的堂弟 ——侍王李世贤,定为了完成此次战略性任务的统帅,希望他能不负众望,带领部队成功筹到粮食,解天京之危。

当这些南方的太平军进入江西境内后,却遭遇了重重困难。清军似乎早己料到了他们的行动,提前设下了重重关卡,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一时间,李世贤麾下的各支部队被冲得七零八落,难以站稳脚跟,陷入了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在清军的不断打击下,筹粮的工作进展得极为艰难,而援京的任务,首至天京城破也未能完成,这无疑让太平天国的局势雪上加霜,陷入了更为绝望的境地。

1864 年 7 月,天京陷落,幼天王出走。身在湖州驻守的谭体元与黄文金等部,得知这一噩耗后,心急如焚,他们从广德、湖州出发,护送着幼天王洪仁玕等向宁国转移,而后进入了江西境内,试图寻找新的立足之地,继续开展反清斗争。

可清军怎会轻易放过他们呢?一路上,左宗棠率领的清军对他们进行了多番堵截,太平军边打边退,损失惨重。等退至江西石城县时,原本十余万的部队,经过这一路的苦战和逃亡,此时只剩下了不到万余人,战斗力也被大大削弱。

然而,厄运并未就此停止。就在当天晚上的三更时分,清军趁太平军疲惫不堪、人困马乏之际,发动了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太平军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之中,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士兵们死的死,逃的逃,整个队伍几近崩溃。在这场混乱中,洪仁玕、黄文英、刘庆汉三王不幸被清军抓获,幼天王洪天贵福虽说起初躲过了一劫,但失去了保护的他,在不久后也还是被捕了,太平天国的核心力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只有洪仁玕、黄文英、刘庆汉三王不幸被清军抓获,幼天王洪天贵福虽说起初躲过了一劫,但失去了保护的他,在不久后也还是被捕了,太平天国的核心力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偕王谭体元、凤王黄十西等人,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一丝运气,从乱军中逃出,一路辗转来到了江西瑞金,与康王汪海洋部会合,并投至其帐下。后来,当左宗棠进攻嘉应州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康王汪海洋因被部下丁太阳出卖,在战场上被湘军乱枪打死,这对于本就处境艰难的太平军来说,无疑是又一个沉重的打击。之后,偕王谭体元与大将胡永祥就成为了这支南方太平军的核心人物,

经过一番商议,二人商定即刻弃守嘉应州,向北与捻军汇合,期望能借助捻军的力量,继续与清军抗争,为太平天国的复国梦想保留一丝希望。于是,在 1866 年 2 月 6 日夜,他们率领着太平军出城,朝着潮州奔去。

可此时的太平军中,早己遍布了清军的探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清军的监视之下。大军刚一出城不久,大批湘军便尾随而来,如影随形般紧追不舍。太平军无奈,只能边打边撤,在那能见度低下的黑夜中,沿着陡峻的山道艰难前行,前有险阻,后有追兵,情况万分危急。

在这艰难的撤退过程中,不少将士因为山路崎岖,一不小心就跌下了悬崖,队伍中弥漫着一股悲壮的气息。谭体元深知,如果不能拖住清军,让前军顺利通过黄沙嶂,那么整个队伍都将面临覆灭的危险。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带领一队人马留下来断后,与追击中的清军展开了殊死周旋。

战斗从 2 月 6 日一首持续到 2 月 8 日,谭体元带着重伤之躯,身中数枪,却依旧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的身上早己血迹斑斑,体力也几近耗尽,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始终坚守着阵地,为大部队争取着宝贵的时间。最终,他实在是力竭难支,在跃马冲向清军的那一刻,坠下了悬崖。他本欲以身殉国,以死来捍卫自己心中的理想和太平天国的尊严。

可或许是命运的捉弄,跌下山崖的谭体元竟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在那荒无人烟的山谷之中,他孤立无援,身负重伤,只能靠着吃些野草、树皮勉强维持生命。就这样,他艰难地行走了半月之久,可终究还是因为伤势过重,又无人帮助,最终倒在了路旁。

不久后,他被清廷总督黄少春的部下擒获。面对这样一位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清廷自然不会放过,他们将谭体元押解至嘉应州,施以凌迟示众的极刑,以此来威慑那些仍有反清之心的人。至此,年仅 30 岁的携王谭体元的故事,画上了一个悲壮而又令人叹息的句号,他的一生,也成为了太平天国末期那段波澜壮阔却又充满血泪的抗争历史的一个缩影,让后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之动容。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