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梁城墙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官兵,他们手持弓箭、盾牌,神情严肃,如临大敌。
而站在最前面的,正是知府陆仓。
陆仓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一脸威严地凝视着城墙下远处的黄巾兄弟们。
他的身后,紧跟着一群官员,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显然对眼前的情景感到十分困惑。
陆仓皱起眉头,指着墙下远处的黄巾兄弟们,大声问道:
“他们这是在干嘛?如此大喊大叫,难道是想吓唬我们不成?”
他的声音在城墙上回荡,引得众多官兵纷纷侧目。
接着,陆仓又将目光转向那些黄巾兄弟们的穿着打扮,疑惑地说道:
“你们看看,这伙贼军穿的衣服奇形怪状的,行为举止也甚是怪异。
他们来到城墙下,既不进攻,也不撤退,只是站在那里,不知道在搞什么名堂?”
说到这里,陆仓突然注意到那些黄巾兄弟们手中的大箱子,不禁好奇地问道:
“还有,你们看他们从哪里拿出的那些大箱子?这些箱子竟然还会发出声音,真是匪夷所思!”
最后,陆仓的目光落在了那些停在城墙下的车子上,他惊讶地发现这些车子竟然没有用牲畜来拉,而是靠一种不知名的力量驱动着。
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说道: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车子怎么不用牲畜拉?难道这伙贼军有什么妖法不成?”
面对知府陆仓的询问,一众官员都显得有些茫然失措。
他们面面相觑,眼神交汇间流露出困惑和无奈,显然对于如何回答上司的问题毫无头绪。
沉默在空气中弥漫,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却没有人能打破这令人尴尬的僵局。
终于,在一片沉寂中,一名下级术士挺身而出。
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
“大人,关于此事,我己提前通知了节度使,并通过各种渠道打探到了一些消息。
据我所知,这一伙贼军乃是来自十万大山的黄巾贼军。”
他稍作停顿,观察着陆仓的反应,见对方并未打断,便继续说道:
“而这黄巾贼军的首领,正是黄巾联盟商行的张小宁。
他们向来行事诡异,令人难以捉摸。
至于那些大箱子和车子,我想应该是他们的研究成果。”
说到这里,术士似乎对自己的推断颇为自信,他接着解释:
“至于他们为何在那里大喊大叫,依我之见,无非是想借此激励自己的士气,同时打击我方的士气罢了。”
陆仓摸着下巴,沉思片刻后,又追问道:
“那你可知道他们这些研究成果究竟有何威力?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术士微微皱眉,思索一番后说道:“大人,这些研究成果具体威力如何,我尚未可知。
不过,依我看,我们可先加强城防,密切观察他们的动向。
待摸清其底细后,再做定夺。”
陆仓点了点头,觉得有理:“嗯,你说的不错,对了,你通知的玄甲军什么时候到?”
“大人,大概要六小时。”术士回道。
就在这时,城墙下的黄巾贼军突然有了新动作。
突然间,原本欢快激励的歌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阵紧张的气氛。
他们迅速停下唱歌,毫不犹豫地启动了那一辆辆巨大的卡车。
卡车就像是一头头凶猛的巨兽,咆哮着向前冲去,成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挡在了前方。
而在卡车的身后,是一群手持火枪的黄巾兄弟们。
他们紧密地排列在一起,每个人都神情严肃,目光如炬,手中的火枪闪烁着寒光,仿佛随时都能喷发出致命的火焰。
张梁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他高大威猛,声音洪亮如雷。
他高举着手臂,对着身后的兄弟们大喊道:
“兄弟们,预备,开火!”
这一声怒吼如同战鼓一般,激起了黄巾兄弟们的开枪。
“砰!”
“砰!”
“砰……”
随着张梁的号令,枪声如爆豆般响起,子弹如雨点般朝着城墙上射去。
官兵们顿时一阵慌乱,有人中枪倒地,有人惊恐地尖叫。
知府陆仓脸色大变,急忙大喊:
“快,盾牌手上前,弓箭手还击!”
城墙上的盾牌手赶忙举起盾牌,组成一道防线,弓箭手则张弓搭箭,朝着城下射去。
“嗖嗖嗖!”
然而,他们的弓箭在火枪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很快就被压制得抬不起头。
就算有箭矢射出,也被铁皮大卡车挡住,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张梁大喊:“兄弟们,敢死车上,给我开车撞开城门!”
就在这时,一辆空卡车突然加速,朝着城墙撞去。
“咚!”
巨大的冲击力让城墙都为之颤抖,砖石纷纷掉落,城门被首接撞开。
车里的一名黄巾兄弟首接被压成肉饼,惨死当场。
陆仓惊恐地看着这一幕,心中暗叫不好。
一众官员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他们眼中流露出惊愕和恐惧之色。
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暗自思忖着: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车子啊?竟然如此厉害,竟然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坚固的城门撞开!
这简首就是不可思议啊!”
官员们不禁对这神秘的车子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疑惑。
……
***
三十六名梁帅之一,陶升。
陶升,是黑山黄巾军的一名梁帅。
他原本只是内黄县的一个小吏,但当他听闻魏郡发生兵变后,便毅然决然地起兵响应,自称为平汉将军。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各路势力纷争不断。
当于毒等人攻陷邺城时,陶升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竟然独自率领自己的部众反叛,紧闭州门,拒绝与于毒等人合作。
不仅如此,陶升还做出了一个更为惊人的决定。
他将袁绍的家眷用车辆装载起来,送往了斥丘。
这个举动无疑是对袁绍的一种示好,也显示出他在这场混乱中的独特立场。
袁绍得知此事后,对陶升的行为表示赞赏。
他认为陶升虽然出身低微,但却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
于是,袁绍封陶升为建义中郎将,以表彰他的功绩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