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仿若指尖流沙,转瞬之间,书院论坛之期已至。
是日,京城的天际澄澈如洗,仿若一块湛蓝的绸缎轻柔地铺展于苍穹之上。阳光宛如碎金,洋洋洒洒地倾落,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一层璀璨的光辉,似也在为即将来临的文化盛事而欣然雀跃。京城的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似潮水般涌动,翘首以盼,眼满心期待着能一睹天下书院学子的卓然风采。
京城的城门早早地敞开,白玉京宛如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张开双臂迎接远方的来客。自城门远眺,道路上尘土飞扬,仿若一条蜿蜒的黄龙奔腾而来。一支支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京城进发,仿若一幅流动的画卷徐徐展开。
白玉京之下按方位还可分四大书院,历年的青年才俊会提前半年到这四大书院进修,再随着师长一起来到京城,当然也有散修类的文士会自已前来,但是相对稀少,毕竟文道传承一脉相传,若是没有合适的资源,自然难以进步。
如今南方的岳麓书院率先入京,学子身着一袭月白色的长袍,衣袂飘飘,恰似月中仙子临凡,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岳麓书院以文化底蕴深厚和治学态度严谨著称,虽说不是不近人情,但是却有一些铁血治学的意味。带队的师长乃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的目光深邃如渊,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明亮而璀璨;又似静谧深潭中倒映的明月,从容而淡定。
岳麓书院的学子们,自幼在严格的学风中浸淫,他们诵读经典,研磨字句,对学问的追求已融入血脉。此次前来京城参加书院论坛,要展示岳麓书院的卓越风姿,与各方才俊切磋砥砺,对于岳麓书院来说,与人争道反而是让自已的儒道之路走的更为坚实。
日影渐斜,东方白鹿洞书院的队伍如一抹流动的幽蓝,悠然步入京城。
众学子身着的蓝色长衫,色泽恰似深邃静谧的夜空被星辰点亮,透着深邃与神秘。腰间束着的黑色丝带,宛如灵动的墨线,随风轻舞,为他们增添了一抹干练洒脱之意,儒雅风范尽显。
带队的中年学者,身姿挺拔如松,风度翩翩似月。他举止优雅,每一个动作皆如诗如画,散发着温润如玉的气质。
此时正与学子们谈笑风生。一位学子并无拘谨,也不在意是大街上,直接就问道:“先生,诗词之美,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心田?”
那学者微微眯眼,温和回应:“诗词如星,可照亮心灵。需用心去感,以情去悟。”
他的回答引得学子们若有所思,点头称赞。白鹿洞书院,一直秉持着开放包容之态。在这里,各种思想碰撞交融,如繁花汇聚,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学术之花。无论是对诗词的独特见解,还是对学问的创新思考,都能在这里找到栖息之所,生根发芽。
西方嵩阳书院的队伍亦是不甘示弱。嵩阳书院的学子们一袭青衫,嵩阳书院素以“经世致用”为显著特点,注重学以致用,倡导学子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百姓的发展贡献力量。此次带队的师长目光坚定如炬,每个书院都有来此的目的,传播嵩阳书院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便是每次嵩阳书院的意义,让更多人领略嵩阳学子的独特风采,并且借助这个平台实践自已的可能。
北方应天书院的队伍,已然如同一股汹涌的黑色铁流,挟着凛冽的气势踏入京城。
应天书院,以“战”为唯一宗旨。这个“战”字,承载着无尽的辛酸与牺牲。在北方那片被战火蹂躏得千疮百孔的土地上,应天学子们从血雨腥风中走来。
他们每日都要面对妖族的凶残侵袭,眼睁睁看着身边的同窗、亲人倒在血泊之中。每一次出征,都可能是永别;每一场战斗,都是生与死的较量。
他们在硝烟弥漫中艰难求学,在刀光剑影下刻苦修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拥有足够的力量,守护那摇摇欲坠的家园。
应天学子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成长,个个都练就了文武双全的本领。
此次进京,应天书院派出的学子人数寥寥无几。带队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的身躯微微佝偻。如同一支伤痕累累却依然不倒的军队,带着北方的苦难与希望,踏入京城书院论坛的会场。
随着各地书院的队伍陆续抵达京城,整个京城热闹非凡。街道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学子们相互问候、交流,不同的方言和学术观点在这里碰撞出绚丽多彩的火花,璀璨夺目。
京城书院作为此次论坛的主办方,更是精心筹备,力求尽善尽美。
洛玉静静地站在京城书院的门口,宛如一朵盛开的青莲,淡雅而高洁。
她望着眼前这热闹非凡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仿若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她深知,这不仅是一场学术的盛会,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是天下学子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儒道,自已经过这段时间的适应,正需要一个机会再进一步。
此时,苏瑶和林婉蹦蹦跳跳地来到洛玉身边。苏瑶兴奋得双颊泛红,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她迫不及待地说道:“洛玉,你看这阵仗,可真是前所未有的盛大啊!这次我们一定要好好表现,让大家看看我们京城书院的实力,让他们知道我们可不是吃素的。”
林婉则微微浅笑,那笑容如春风拂面,轻柔而温暖。她轻声说道:“是啊,能够与这么多优秀的学子交流,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洛玉,我相信你一定会在论坛上大放异彩的,小诗仙。”
洛玉微微点头,嘴角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仿若春日里盛开的花朵,娇艳而动人。她眼神坚定地说:“我会全力以赴的。必不负所托,展我京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