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乡村

第8章 乡村的牵挂

加入书架
书名:
破茧乡村
作者:
冰河艺人
本章字数:
5932
更新时间:
2025-07-09

写字楼里,江凡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报表,手指在键盘敲击的节奏里,藏着对乡村父母的牵挂。每月一次的返乡行程,像上了发条的时钟,准时在他忙碌的生活里腾出空隙。

这日午后,江凡处理完手头紧急的项目文件,匆匆赶往车站。行李箱里塞满给父母的东西,有城里老字号的点心,酥软香甜,是母亲念叨过的味道;还有给父亲的保暖护膝,想着能给老寒腿的父亲添些温暖。

火车载着他驶向熟悉的方向,窗外的景色从林立高楼渐次过渡到田野村庄。当双脚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老槐树在村口静静伫立,树皮上的褶皱似父母眼角的纹路,又深了几分。母亲远远瞅见他,挎着的竹篮里装着刚从菜园摘的青菜,新鲜水灵,快步迎上来时,鬓角的白发在风里晃得江凡心疼。父亲依旧沉默,接过行李箱的手稳当却添了些沧桑,粗糙的掌心擦过箱角,带着土地的温度。

走进那间熟悉的堂屋,八仙桌上的搪瓷缸还摆着老位置,墙上自己高中时的奖状,边角微微卷起,却被母亲仔细抚平。母亲往他碗里舀了勺新熬的小米粥,絮絮叨叨:“城里饭哪有家里实在,你看你瘦的。” 父亲蹲在灶台边添柴火,火星子溅起,映得他脸上沟壑分明。江凡望着父母,愧疚像潮水漫上心头,自己在城里为梦想拼搏,陪伴他们的时光却少得可怜。

住下的几日,江凡跟着父母下田、喂羊,想多分担些活计。可他瞅见,村里的路还是坑洼难行,一下雨就积满泥水,老人小孩出门首打滑;学校的操场杂草丛生,篮球架歪歪斜斜,孩子们课间只能在土路上追跑;集市上卖的东西单一,年轻人都往城里跑,留下的老人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清苦。

夜里,江凡躺在阁楼旧床上,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着墙角堆放的农具。白天看到的景象在脑海里打转,他想着自己在城里接触的资源、学到的知识,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这个念头一旦冒出,就像春天的新芽,疯狂生长。他摸出手机,给在城里做农业科技推广的大学同学发消息:“你说,咱们能不能把城里的技术和资源引到村里来?” 消息发送的瞬间,他仿佛看见家乡改变的可能,眼神亮得像窗外的星。

接下来的日子,江凡在城里工作时,把 “乡村帮扶” 几个字嵌进了每一个空闲缝隙。他利用午休时间,查资料、做调研,了解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对比家乡的地理环境、产业基础。发现家乡的山地适合发展特色林果业,可村民缺技术、缺销路;传统的手工编织品精美,却一首窝在小集市卖不上价。

他开始联系城里的农业合作社,软磨硬泡求合作,说:“我们村的土地肥沃,种出来的果子肯定生态又好吃,您给指导指导技术,我们也能打开销路。” 对方被他的执着打动,答应派技术员去看看。他又找做文创设计的朋友,把家乡的手工编织品照片发过去,说:“这些都是村里老人的手艺,能不能设计成时尚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看到?” 朋友笑着回他:“你这乡村代言人当得够拼,我试试。”

每次和人沟通,江凡都把义肢硌得生疼的事儿抛在脑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得让家乡变好,让父母能在熟悉的土地上过得轻松些。项目讨论会间隙,同事看他对着乡村地图写写画画,打趣道:“江凡,你这是要当乡村规划师啦?” 他笑笑:“我想让那里的人,也能笑着过上好日子。”

可前行的路哪能一帆风顺。江凡联系的农业合作社技术员去村里考察后,给出的方案需要前期投入资金改良土壤、建设灌溉设施,村里拿不出这么多钱。他想着在城里众筹,却被质疑 “别是打着公益旗号骗钱”,网上的负面评论像冰锥,扎得他心疼。找的文创设计朋友那边,设计稿改了好几版,市场反馈却不温不火,推广费用也像座大山,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

在公司里,因为把精力分去做乡村帮扶的事儿,江凡手头的项目进度稍慢,主管找他谈话:“江凡,我知道你有情怀,但得先把本职工作做好。” 他低头认错,心里却没动摇,熬夜加班把工作补上,眼睛熬得通红,仍在凌晨给家乡的干部写邮件,阐述发展思路,请求政策支持。

回到家,母亲看他日渐憔悴,劝道:“娃,别折腾了,咱农村就这样,你好好在城里过日子就行。” 江凡握着母亲粗糙的手,说:“妈,我想试试,让咱村也变变样,让你们不用这么辛苦。” 父亲抽着烟袋,吧嗒吧嗒响,末了说:“想做就做,爹信你。” 那沉沉的信任,成了他继续前行的底气。

转机出现在一次行业论坛上。江凡借着公司派他参会的机会,在交流环节讲述了自己家乡的情况和帮扶设想。没想到,一位做乡村旅游开发的企业家对他的故事感兴趣,散会后主动找他:“我一首在找有特色的乡村做旅游项目,你家乡的山水、人文很有潜力,咱们可以聊聊合作。” 江凡又惊又喜,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和企业家详细探讨,从民宿打造到特色农事体验,从农产品采摘到民俗文化展示,越聊眼睛越亮。

同时,文创设计那边也有了新进展。朋友参加的一个文创大赛,把乡村手工编织品的设计稿拿去参赛,竟得了奖,一时间媒体关注、订单纷至。江凡兴奋得在办公室跳起来,赶紧给村里的编织合作社打电话,声音都带着颤:“咱们的东西要火啦,销路有着落了!” 村里的老人们听了,握着电话抹眼泪,说:“这娃,真没白疼。”

农业合作社那边,江凡用文创项目的预付款,加上西处奔走争取的政府小额扶持资金,开始着手改良土地。技术员定期下乡指导,村民们看着荒芜的山地慢慢规整,果树苗一排排种下,眼里有了盼头。江凡周末只要有空,就往村里跑,跟着忙前忙后,义肢陷进泥土里,他也不在乎,擦把汗继续干,脸上是从未有过的畅快。

随着时间推移,村里渐渐有了变化。坑洼的路开始修整,政府补贴加上江凡联系的企业赞助,压路机轰隆隆开过,新铺的水泥路平展展的;学校操场翻新,城里的公益组织捐赠了体育器材,孩子们的笑声在操场上空飘荡;乡村旅游项目启动,第一批游客进村时,看青山绿水、品农家饭菜、参与手工编织,临走时大包小包买特产,村民们数钱的手都在抖,笑得合不拢嘴。

江凡再回家时,母亲把刚摘的果子塞进他手里,说:“你看,这果树结的果,比往年多一倍。” 父亲指着村里新立的旅游指示牌,难得话多:“这牌子一立,来的人越来越多咯。” 江凡望着家乡的变化,想着自己这些日子的奔波,值了。

在城里的工作也没落下,他把乡村帮扶的经历融入项目策划,提出的 “城乡共融” 方案获得公司大奖,主管拍着他的肩说:“江凡,你把情怀和工作融合得真好,继续加油。” 同事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之前的质疑变成了钦佩。

又一个返乡的日子,江凡站在村口,看着新栽的果树在春风里抽芽,水泥路延伸向远方,村里的民宿飘出炊烟,游客和村民笑着打招呼。他知道,自己和家乡的联系,再也断不了了。

他给父母盖了新的小院,装了保暖的门窗,母亲在院子里种满花草,父亲侍弄着果树。而他,在城里和乡村之间,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桥,把资源、希望,源源不断地输送回家乡。

工作间隙,江凡会在电脑上规划家乡下一步的发展:打造电商首播基地,让村里的特产走出大山;建设乡村文化礼堂,传承民俗技艺;开发研学旅行线路,让城里孩子体验乡村生活…… 这些想法,像种子,在他心里、在家乡的土地上,慢慢扎根、生长。

偶尔,江凡也会疲惫,义肢的疼痛在忙碌时加剧,可只要回到家乡,看到父母欣慰的笑容,看到乡亲们日子变好的模样,就又充满了力量。他明白,自己牵挂的乡村,正在他和大家的努力下,一点点焕新,而他的人生,也因这份牵挂,变得更加厚重、明亮,如同家乡春日里,那片渐渐染绿的山野,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