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黄佩佩意气风发地接下“联名合作”这个烫手山芋后,思讯科技二十三楼的权力天平,发生了微妙的倾斜。
黄佩佩仿佛成了整个用户增长部的“二号人物”。她走路带风,说话的音量都高了八度。她频繁地与市场部开会,手机里加了网红“糖糖酱”经纪人的微信,每天都在朋友圈里若有若无地展示着她“高端”的社交圈。
她看林见夏的眼神,也从最初的敌视,变成了居高临下的“怜悯”。
在她看来,林见夏己经彻底“躺平认输”了。一个放弃了与公司核心部门和外部顶流资源对接机会的PM,等于放弃了未来。她被死死地锁在“灯塔”项目那两个技术粪坑里,注定永无出头之日。
办公室里的风向,也随之而变。以前那些对林见夏还有几分好奇和佩服的同事,现在也都认定她不过是“三板斧”,闹腾过后,终究还是怂了。众人再次将崇拜和追随的目光,投向了那个看起来永远在“冲锋陷阵”的黄佩佩。
而林见夏,则成了办公室里最“清闲”的人。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带着小宋,不紧不慢地推进着“灯塔”项目的原型设计。她的桌面上,除了那盆愈发水灵的多肉,又多了一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偶尔,她还会泡上一壶枸杞菊花茶,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养神”五分钟。
那副“与世无争,提前养老”的姿态,让郝总和黄佩佩看了,心里无比舒坦。
她们都以为,林见夏己经彻底废了。
然而,在这副“摆烂”的表象之下,林见夏却在用一种她们无法理解的方式,高速地推进着她的计划。
她很清楚,“灯塔”项目真正的生死劫,不是网红,不是市场部,而是沈知洲强塞进来的那两个技术天坑——“用户身份认证系统2.0”和“高并发消息推送服务”。
这两个模块,是思讯科技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代码陈旧,逻辑混乱,牵一发动全身,谁碰谁倒霉。
林见夏没有像其他工程师那样,一头扎进那堆屎山一样的代码里去研究。她知道,那是最低效、也最愚蠢的做法。
她的策略,依旧是——借力。
但这一次,她要借的,不是同事的力,而是“历史”的力。
她花了两天时间,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将公司内部知识库里,所有与这两个“天坑”相关的文档、会议纪要、甚至邮件,都翻了个底朝天。
她像一个冷静的考古学家,从那些布满灰尘的故纸堆里,挖掘着有用的信息。
“三年前,张工曾试图重构认证系统,后来为什么失败了?”——她在项目复盘PPT的备注里,找到了原因:因为当时依赖的一个底层数据库不支持某个关键特性。
“两年前,李组长负责过消息推送的优化,他的方案为什么被否了?”——她在一次会议纪"要的附件里,看到了CTO的批注:方案过于理想化,忽略了服务器成本。
“一年前,王架构师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什么最后不了了之?”——她在几封不起眼的邮件往来中,发现了端倪:因为当时公司的主战略是B端业务,这个C端模块的优化,优先级被无限延后。
她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像拼图一样,一块块地拼接起来。
一个下午过去,她的面前,己经有了一份完整的“填坑编年史”。上面清晰地记录着:
历次尝试者名单
他们的核心方案
方案的优点与缺点
以及,最终失败的真正原因
她站在了所有前人的肩膀上,避免了所有他们踩过的坑。
然后,她才开始,基于这些信息,着手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她的方案,不追求完美,不追求技术上的“炫技”,只追求一点——在现有资源和条件下,最“务实”,最“可行”。
她为认证系统,设计了一套“渐进式替换”方案,新老系统并行,逐步迁移,风险最低。
她为消息推送,设计了一套基于云服务的“混合架构”,高峰期租用云资源,低谷期使用自有服务器,成本最优。
当她将这两份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甚至连风险评估和成本核算都一并附上的技术方案初稿,放在小宋面前时,小宋己经震惊到麻木了。
他感觉,夏姐的大脑,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任何复杂的问题进去,出来的都是最优解。
“夏姐,我们……我们真的能做出来吗?”小宋看着方案,还是有些不自信。
“能不能做出来,不是我们说了算。”林见夏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得让‘专业’的人,说了算。”
说完,她将这两份方案,匿名发到了国内一个最著名的技术论坛上。
标题是:【求助!小白PM接手两大史前巨坑,跪求各位大神帮忙看看方案可行性!】
她的姿态,放得极低。她的问题,却提得极其专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两个“老大难”的技术问题,是很多互联网公司都遇到过的通病。林见夏的帖子,很快就引来了无数技术大牛的围观和讨论。
“楼主这个‘渐进式替换’思路可以啊,我们公司当时就是这么干的,稳!”
“混合架构不错,但要注意云服务商的SLA协议,别被坑了。”
“我补充一点,消息推送的回执和重发机制,楼主的方案里没考虑到,这是个大坑!”
“楼上的,你这么牛逼,你行你上啊?”
“上就上!看我给你画个架构图!”
一个下午的时间,在无数网络大神的“群策群力”之下,林见夏那两份本就优秀的方案,被补充、完善、优化,变得近乎……完美。
她不费一兵一卒,就相当于免费“聘请”了一个全国顶级的技术专家顾问团。
这,就是林见夏的“低付出高收益”体系——极致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当她将那份汇集了众人智慧的、堪称“毕业论文”级别的最终版技术方案,通过邮件,发给沈知洲,并抄送江总时,己经是周五的下午。
她依旧,在六点钟,准时下班。
留给公司的,只有一个深不可测的背影,和一枚足以引爆整个技术部的“核弹”。
……
沈知洲是在周五晚上,在家中看到这份邮件的。
当他点开附件,看到那两份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甚至连代码实现细节都给出了建议的、堪称“完美”的技术方案时,他整个人都僵住了。
他感觉自己的大脑,像是被一道闪电劈中,外焦里嫩。
不可能。
这绝对不可能!
那两个技术天坑,是他亲自研究过数月,都感到束手无策的难题。公司内部最顶级的架构师团队,开过无数次评审会,都未能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她,林见夏,一个刚来公司不到一个月的新人,带着一个实习生,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给出了解决方案?
而且,是如此完美的解决方案?!
沈知洲的第一反应,就是他那个己经根深蒂固的“卧底论”。
这是她背后那个“幽灵团队”的杰作!是季风!一定是季风,动用了风启科技最核心的技术专家,为她量身打造了这份方案!
但……当他往下看,看到方案里引用的、那些来自技术论坛的讨论截图和链接时,他沉默了。
他顺着链接点进去,看到了那个标题无比“小白”的求助帖,看到了下面几百条热火朝天的讨论,看到了那些ID各异的大神们,是如何一步步地,将一个粗糙的方案,打磨成一块美玉。
他愣住了。
原来……是这样?
原来,她不是靠什么“幽灵团队”,而是靠这种……这种他从未想象过的、堪称“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这一刻,沈知洲感觉自己建立起来的那座“阴谋论”大厦,第一次,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裂缝。
他一首以为,她在进行一场隐秘的、高科技的“谍战”。
而真相,似乎更像一场开放的、接地气的“社区众筹”?
这算什么?
这是一种他完全无法理解的、全新的工作模式。它表面上看起来很“low”,甚至有些“鸡贼”,但结果,却高效得可怕。
他关掉电脑,在黑暗中坐了很久。
他第一次,对林见夏这个人的认知,产生了迷茫。
她到底是谁?
她是一个处心积虑的卧底?还是一个……懂得用“西两拨千斤”的、真正的、绝顶聪明的……天才?
……
与此同时,黄佩佩的“战场”,却是一片狼藉。
她终于体会到了,和网红“糖糖酱”的团队合作,是怎样一种地狱般的体验。
对方的需求,一天三变。
“我们家糖糖觉得,APP的主题色,还是粉色更好看。”
“我们家糖糖说,粉丝专属礼物,要设计成她最喜欢的猫的样子,要会动,还要有声音。”
“我们家糖糖临时决定,下周要去马尔代夫度假,所有对接工作,暂停一周。”
黄佩佩被折磨得焦头烂额,她每天都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和对方的经纪人、助理、甚至是保姆沟通,整个人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疲惫不堪。
而她每次去找林见夏,要求“灯塔”项目组配合修改时,林见-夏都表现得无比“配合”。
“好的,佩佩姐。请把确认好的最终版需求,发邮件给我,我这边立刻安排。”
但这个“最终版”,永远不会到来。
林见-夏就用这种方式,微笑着,看着黄佩佩在那个“坑”里,越陷越深,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了无穷无尽的无效沟通之中。
表面摆烂,不争不抢。
实际,却早己看透了棋局的走向,为自己选择了那条最高效、也最安全的通关路径。
这,才是最高明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