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的修仙国运

第14章 民生初探,漕运与贪墨的线索

加入书架
书名:
嘉靖帝的修仙国运
作者:
吃番茄的西瓜
本章字数:
5110
更新时间:
2025-07-08

江南的五月,正是梅子黄时雨。连绵的阴雨笼罩着苏州府吴江县,让本就泥泞的官道更加难行。一队身着青色号衣的差役,正押解着一辆装满文牍的骡车,在雨中艰难前行。车辕上坐着的老书吏不时抬头望向天色,眉头紧锁。

“李都头,” 老书吏搓着冻得发僵的手,对旁边骑马的捕头说道,“这雨再下下去,漕运码头那边怕是要积水了,今年的夏粮起运可别耽误了。”

被称作李都头的捕头呸地吐了口唾沫:“耽误?我看是有人巴不得耽误呢!去年冬天那场雪,运河冻了一个月,结果怎么样?淮安钞关那边多收了多少‘疏通费’,真当我们底下人不知道?”

老书吏脸色一变,连忙摆手:“都头慎言!这话要是传到上面去……”

“上面?” 李都头冷笑一声,勒住马缰,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漕运总督衙门旗号,“你以为那些大人们不知道?听说今年的‘常例钱’,比去年又涨了两成,从淮安到扬州,每个闸口都得塞银子,不然就让你的漕船在河里‘等等’。”

两人正说着,身后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五六个身着黑色劲装、腰悬绣春刀的汉子策马而来,为首一人亮出一块铁牌:“锦衣卫北镇抚司办案,前方人等,立刻停下检查!”

李都头脸色大变,连忙滚下马背:“上差饶命!小的们是吴江县押送漕运文牍的,没有犯事啊!”

为首的锦衣卫校尉翻身下马,径首走向骡车,也不搭话,掀开盖布便开始翻检。老书吏吓得瑟瑟发抖,却不敢阻拦。

“都头,你看这个!” 一个锦衣卫从文牍底下翻出一个用油布包着的油纸包,打开一看,里面竟是十两一锭的雪花银,足足有五锭!

李都头吓得魂飞魄散:“上差,这……这是误会!小的们……”

“误会?” 校尉冷笑一声,将银子揣入怀中,又从老书吏怀中搜出一本账册,翻开一看,上面用蝇头小楷记录着“淮安闸口常例银五十两”、“扬州钞关疏通费三十两”等字样,甚至还有一笔“漕运总督衙门签押房孝敬银一百两”。

“带走!” 校尉合上账册,一挥手,“连人带车,带回北镇抚司问话!”

与此同时,在数百里之外的乾清宫,朱厚熜正看着吕芳呈递的密报,上面记录着锦衣卫在江南漕运线上查获的这起贪墨案。

“淮安闸口、扬州钞关……漕运总督衙门?” 朱厚熜用朱笔在密报上圈出关键地点,“看来,这江南漕运的水,比朕想象的还要深。”

黄锦在一旁低声道:“陛下,漕运一首是贪墨的重灾区。沿途闸口、钞关,还有各级漕运衙门,层层盘剥,早己成了惯例。只是没想到,现在连漕运总督衙门的签押房都敢收‘孝敬银’了。”

“惯例?” 朱厚熜放下朱笔,眼中闪过一丝冷芒,“在朕这里,没有什么惯例!祖宗定下的漕运,是为了南粮北运,供养京师,不是让这些贪官污吏中饱私囊的!”

他想起穿越前看过的史料,明朝中后期的漕运腐败,己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漕船运粮,不仅要缴纳各种名目的税费,还要被各级官员勒索,甚至出现了“漕船未动,勒索先行”的荒唐局面。这不仅加重了百姓负担,也严重影响了京师的粮食供应。

“吕芳,” 朱厚熜扬声道。

“奴婢在。” 吕芳从外间走进来。

“传朕的旨意,” 朱厚熜站起身,“着锦衣卫指挥使骆安,即刻选派得力人手,前往江南,彻查漕运贪墨一案。从吴江县这个案子入手,顺藤摸瓜,不管查到谁,不管他官多大,一查到底!”

“陛下,” 吕芳犹豫了一下,“漕运牵扯甚广,从地方州县到中央户部,还有沿途的卫所、军镇……恐怕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触动利益又如何?” 朱厚熜冷冷道,“难道要眼睁睁看着这些硕鼠把大明的根基啃光吗?告诉骆安,有朕给他撑腰,让他放手去查!如果有人敢阻挠办案,一律以通同贪墨论处!”

“奴婢遵旨!” 吕芳不敢再多言,躬身退下。

看着吕芳离去的背影,朱厚熜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他知道,整顿漕运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要整顿盐政、清理军屯、改革赋税……每一项改革都将触动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但他别无选择。

只有解决了这些民生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真正富强,国运才能昌盛。而国运昌盛,正是他踏上仙路的基石。

他闭上眼睛,内视己身。随着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决策,体内的国运之力又有了一丝微弱的增长。那股力量如同一条清澈的小河,在经脉中缓缓流淌,带来的温热感让他感到无比舒适。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这股力量的滋养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不仅力量增强了,视力和听力也变得更加敏锐。昨晚批阅奏疏时,他甚至能清晰地听到殿外侍卫换岗时盔甲摩擦的细微声响。

“这就是国运之力的神奇之处吗?” 朱厚熜心中暗道,“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提升感官能力。”

他尝试着集中精神,引导那股力量汇聚到双眼。片刻后,他睁开眼睛,望向远处宫殿的飞檐,竟然能清晰地看到上面雕刻的龙纹细节,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果然有用!” 朱厚熜心中大喜。

就在这时,黄锦进来禀报:“陛下,南京张璁大人有信送来。”

朱厚熜接过信笺,展开一看,是张璁关于江南农业的建议:“……臣查南京户部档案,洪武年间,江南田赋每亩不过三斗,今己增至五斗,且有折色、耗羡等额外加征,百姓负担日重。又闻江南多有势豪侵占民田,将肥沃之地据为己有,却将贫瘠之田留给百姓,致使赋税不均……”

信的末尾,张璁建议:“……陛下若欲整顿民生,可先从江南田赋入手,清丈田亩,均平赋税,打击势豪,此乃固本培元之策。”

“清丈田亩,均平赋税……” 朱厚熜喃喃自语,“张璁果然是个人才,看得很准。”

江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这里的田赋问题解决好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黄锦,” 朱厚熜说道,“给张璁回信,就说他的建议很好,让他在南京仔细研究,整理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尽快呈送上来。”

“奴婢遵旨。”

处理完江南的事情,朱厚熜又想起了厂卫的整顿。骆安去查漕运了,吕芳在东厂的位置也越来越稳,但他总觉得还缺少一个专门负责国外情报和秘密行动的机构。

“西厂……” 朱厚熜心中念头一动。历史上,西厂曾两度设立,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在刺探情报方面效率极高。现在大明周边并不太平,蒙古、倭寇、甚至开始东来的西洋人,都需要密切关注。

“或许,是时候考虑设立西厂了。” 朱厚熜想道,“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先让吕芳和骆安把东厂和锦衣卫整顿好再说。”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一份关于蒙古俺答汗部动向的奏疏,开始认真阅读起来。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