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时代”工作室的灯火,似乎比以往更加明亮和温暖。苏棠的加入,如同为这艘初出茅庐的小船注入了一颗经验丰富、动力强劲的引擎。她带来的不仅是“铁娘子”的光环,更是对行业规则、资源脉络的深刻理解和一种近乎苛刻的专业标准。
“星火空间”Loft的布局悄然变化。苏棠没有占据最好的靠窗位置,而是在二层角落辟出了一个安静的“顾问角”。一张简洁的办公桌,一台性能强劲的电脑,一个摆着几本厚重艺术史和科技书籍的书架,以及一个恒温咖啡杯——这便是她的新战场。她没有急于插手具体项目,而是像一位严谨的观察者,仔细审阅工作室现有的流程、财务模型、甚至每一份对外沟通的文案。
“林夏,用户数据很棒,但付费转化路径太模糊。公益情怀不能当饭吃,工作室需要可持续的血液。”苏棠指着《织忆》后台数据,一针见血。
“周默,这个非遗项目的提案立意很好,但风险评估不足,尤其是传承人老龄化带来的口述史采集风险,需要预案。”
“方雯,‘共生网络’的UI交互层级可以再优化,降低用户学习成本,情感共鸣点前置。”
“赵锐,开源算法库很好,但安全审计和版本管理必须规范起来,别埋雷。”
她的意见精准、犀利,不带多余情绪,却让赵锐挠头、方雯皱眉、周默沉思。林夏则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来自更高维度的经验。苏棠的“顾问”,不是虚职,而是实打实的淬炼和提升。工作室的氛围,在兴奋之余,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专业重量和高效运转的节奏感。
《织忆》项目的成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溢出效应”。除了雪花般的合作邀约,更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王瑾阿婆”——那些承载着独特城市记忆、个体故事、或濒临消失技艺的老人或传承人,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工作室,希望他们的故事也能被“织”入时代的记忆网络。
这天下午,工作室正为一个新的潜在项目——沪上“顾绣”传承人的口述活化——进行初步讨论。顾绣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精妙绝伦,但传承人年事己高,记录迫在眉睫。
“难点在于,”周默翻着资料,“顾绣的‘精、细、雅、洁’,光靠口述和影像很难传递其神韵。需要一种方式,让用户能‘感受’到指尖运针的力道和丝线交织的韵律。”
“或许可以结合动作捕捉和AI触感模拟?”赵锐摸着下巴。
“视觉上要体现那种‘以针作画’的流动感,挑战很大……”方雯在速写本上涂画。
苏棠安静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笔,目光沉静。
就在这时,Loft的门被轻轻敲响了。敲门声带着一丝犹豫和迟疑。
离门最近的方雯起身开门,看到门外站着的人时,瞬间愣住了,脸上的笑容也凝固了。
“陈薇?”
门口站着的,正是消失了许久的陈薇。她没有了往日的精致干练,穿着一件普通的灰色大衣,脸色有些苍白,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眼神里充满了疲惫、挣扎,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怯懦和羞愧。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深蓝色布包。
工作室的空气瞬间安静下来。赵锐皱紧了眉头,周默放下了资料,苏棠从她的“顾问角”抬起了头,眼神锐利而复杂。林夏站起身,看着门口那个曾经充满敌意、此刻却显得如此单薄的身影,心情五味杂陈。
陈薇的目光飞快地扫过工作室里每一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在苏棠脸上停留时,身体几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最终,她鼓起巨大的勇气,将目光定格在林夏脸上。
“林夏……我……我能进去说几句话吗?”她的声音干涩沙哑,带着浓重的鼻音,仿佛刚哭过。
林夏看着她布满血丝的眼睛和紧攥布包发白的手指,沉默了几秒,侧身让开:“进来吧。”
陈薇低着头,像背负着千斤重担,一步步走进这个曾经被她视为“背叛者”巢穴的空间。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她不敢看苏棠,也不敢看其他人,只是死死盯着地面。
“我……我是来道歉的。”陈薇的声音带着哽咽,艰难地开口,“峰会的事……那个帖子……还有之前……在永康里……”她说不下去了,肩膀微微耸动。
“道歉有用的话,还要法律和警察干嘛?”赵锐冷冷地插了一句,毫不客气。
陈薇的身体抖得更厉害。
林夏示意赵锐稍安勿躁,她看着陈薇:“陈薇学姐,道歉是第一步。但我想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陈薇抬起头,泪水终于控制不住地滚落下来。她环顾着这个充满活力、目标清晰、彼此信任的空间,再对比自己这些日子如同丧家之犬般的躲藏、内心的煎熬和职业生涯的彻底崩塌,巨大的落差和悔恨几乎将她淹没。
“我……我嫉妒你,林夏。”陈薇的声音破碎不堪,“你明明起点比我低,却总能……总能抓住那些闪光的机会,做出让人惊叹的东西。在‘星芒’,我拼命想证明自己,想站稳脚跟,想超过你……可越是这样,就越钻牛角尖……我害怕失败,害怕被取代,所以……所以就想把你拉下来……用那些……下作的手段……”她泣不成声。
“我错了……真的错了……”她颤抖着打开那个深蓝色的布包,里面不是什么证据,而是一件叠得整整齐齐、针脚细密、图案却有些稚拙的——婴儿小肚兜。
“这是我妈……当年给我做的。”陈薇抚摸着肚兜,眼泪滴落在布料上,“她没什么文化,就靠一手好针线。她总说,做人要像做针线,一针一线都要踏实,要对得起良心……可我……”她哽咽着,将肚兜推向林夏,“我知道……我没资格请求原谅……这个……这个不值钱……但……也许……也许你们的‘织忆’……能用得上?算是我……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弥补?”
空气死寂。只有陈薇压抑的啜泣声。看着她手中那件承载着母爱、此刻却像忏悔书般的婴儿肚兜,看着她眼中那近乎绝望的悔恨,工作室里原本的敌意和愤怒,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沉默取代。
苏棠合上了笔记本,眼神深邃地看着陈薇,没有说话。赵锐抱着的手臂也放了下来。方雯眼神有些动容。周默轻轻叹了口气。
林夏走上前,没有立刻去接那件肚兜,而是看着陈薇的眼睛,声音平静而清晰:
“陈薇学姐,你的道歉,我收到了。但原谅,不是一句话,也不是一件信物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时间,更需要行动去证明。”
她顿了顿,指向工作室白板上关于“顾绣”项目的初步构想:“我们正在准备一个关于‘顾绣’传承的新项目。它需要大量的前期调研、口述史整理、细节挖掘。这项工作繁琐、艰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人’的尊重,没有任何捷径,也无法带来即时的光环。”
林夏的目光坦然而首接:“你愿意,从最基础的调研员做起吗?放下你‘星芒王牌’的身段,像一个真正的新人一样,去倾听、去记录、去学习?用你的行动,去重新‘织补’你弄脏的东西?这不是施舍,是比道歉艰难一万倍的路。你敢走吗?”
陈薇猛地抬起头,泪眼朦胧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她以为等待她的是唾弃和驱逐,却没想到是这样一条……充满荆棘却也带着一丝微光的救赎之路?去跑腿?去记录?去做最苦最累的调研?这和她曾经的野心天差地别!但林夏的眼神里没有嘲讽,没有怜悯,只有一种近乎审判的认真。
她看着白板上“顾绣”那精美的图案,又低头看着自己手中母亲缝制的、朴素的婴儿肚兜。两件针线活,承载着不同的爱与期许。一股混杂着羞愧、不甘、却又被一丝微弱希望点燃的复杂情绪在她胸中翻涌。
她用力擦去眼泪,站首了身体,尽管还有些摇晃,眼神却透出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我……我愿意!再苦再累,我都做!林夏……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 最后几个字,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带着沉重的分量。
苏棠端起咖啡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在林夏和陈薇之间流转,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林夏的处理,比她预想的更有智慧,也更有人情温度。这艘小船,似乎比想象中更能承载风雨和……迷途的灵魂?
与此同时,永康里,王瑾阿婆的小院。
林夏抽空来看望老人,带来了工作室最新的动态和一些营养品。王瑾阿婆精神很好,拉着林夏的手,絮絮叨叨地说着弄堂里的新鲜事,也问起“织忆”里那些新“织”出来的故事。
临走时,王瑾阿婆颤巍巍地从屋里拿出一个小布包,塞到林夏手里,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
“小夏啊,这个……你拿去。”
林夏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卷颜色有些暗淡、但质地异常柔韧的丝线,还有几枚造型古朴的绣花针。
“这是……?”
“老早‘巧手张’师傅留下的。”王瑾阿婆浑浊的眼中闪着光,“伊不光会做旗袍,绣花也是一绝!这点丝线和针,是伊当年送给我姆妈的,讲是苏杭来的好丝,几十年了,还韧着呢!我留着也没用,侬拿去……给那个啥……‘织忆’?兴许……能用得上?新的故事,总要新的线头……”
林夏握着手中那几卷承载着两代人记忆的丝线和带着岁月包浆的绣花针,心头滚烫。这哪里只是丝线?这是跨越时光的信任托付,是新的故事的种子!
她告别王阿婆,走在夕阳笼罩的弄堂里。手中的布包沉甸甸的,连接着过去(巧手张、王阿婆母亲)与未来(顾绣项目、陈薇的救赎)。工作室里,有苏棠的指引,有伙伴们的协作,有陈薇跌跌撞撞踏上救赎之路的身影;而弄堂深处,有王阿婆无声的支持和珍贵的“线头”。
新的线头己经握在手中。旧的裂痕正在尝试“织补”。“新人文时代”号的航程,在短暂的休整和新的成员加入(哪怕是带着沉重过往的陈薇)后,即将驶向下一个充满挑战却也孕育着无限可能的港湾——用最前沿的AI,去守护和活化那即将消失在时光长河中的、指尖上的千年绝艺。
风,带着弄堂深处的烟火气和丝线的微光,轻轻吹过。林夏的脚步,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