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余晖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安悦靠在转椅上,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小夏和沈瑶己经离开,她一个人留在最后,翻看新供应商的合同细节。
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陈峰探头看了一眼:“安姐,下班了。”
“嗯。”她合上文件,“走吧。”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大楼,夜风拂过,城市灯火渐次亮起。安悦眯了眯眼,忽然发现停车场角落里有个人影一闪而过。
她没说话,只是多看了两眼。
“盯梢的?”陈峰低声问。
“不是第一次了。”她轻笑一声,“最近几次出门,都有点像。”
“要不要我过去看看?”
“别打草惊蛇。”安悦拉高卫衣领子,“让他们继续看,看得越久,暴露得越彻底。”
第二天早上,白禹坐在自己办公室,桌上摆着一份刚刚整理好的观察报告。他一边翻阅,一边用钢笔在关键点做标记。
“昨天下午三点十七分,安悦进入实验室,与白禹会面时神情放松,语调自然,未见紧张或隐瞒迹象。”
“会议持续西十二分钟,期间安悦多次引导话题走向技术合作方向,并提出采购意向。”
“会后,白禹亲自将她送出实验室,目送时间达六秒。”
白禹皱眉看着最后一句记录,抬头看向窗外。
“她到底怎么做到的?”他喃喃自语。
他的助理站在门口,不敢打扰。
白禹沉思片刻,拿起电话拨通一个号码:“你那边情况如何?”
“我们在他们公司附近装了远程监控,但角度有限,只能看到部分进出人员。”电话那头的声音压得很低,“另外,我们安排的快递员己经送了三次包裹,每次都被前台那个女孩多问几句。”
“女孩?”白禹挑眉。
“对,姓林,是前台接待。她好像对我们送来的快递有点警觉,还拍过两次快递单号。”
白禹沉默了几秒,随即道:“换个方式。”
挂断电话后,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心理学书籍,翻开之前夹着书签的那一页,上面写着一行字:
“逆向思维决策模式:适用于信息不对称、风险高度不确定的情境。”
他盯着这句话,脑海中浮现出安悦昨天在实验室里的样子——轻松、自信,甚至带着几分挑衅。
“她真的只是在做生意吗?”
同一时间,安悦正坐在会议室里,听沈瑶汇报调查结果。
“那个匿名邮件发件人查不到具体IP,但可以确定是从海外服务器中转的。”沈瑶推了推眼镜,“而且,这个账号注册时间只有三天。”
“三天……”安悦若有所思,“也就是说,有人临时启动了一个计划。”
“不排除是孟哲或者叶思琪的新帮手。”沈瑶补充道,“不过更可能是第三方势力。”
“有意思。”安悦笑了笑,“看来我们的项目,比想象中更有价值。”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
“让所有人提高警惕,尤其是物流和研发部门。”
沈瑶点头记下。
与此同时,白禹召集了自己的数据分析团队。
“把安悦最近一周的所有公开行为,包括行程、社交互动、商业往来,全部输入模型。”他语气冷静,“我要看到她的行为逻辑。”
“明白。”团队负责人应声。
半小时后,屏幕上出现了一组数据图谱。
“她在危机处理中的反应速度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一名分析师指着图表,“尤其是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倾向于快速做出决策,而非等待上级批示。”
“这不是普通管理层的风格。”另一位成员说,“更像是某种训练后的本能。”
白禹盯着屏幕,目光深沉。
“她不是普通人。”他低声说,“她太清楚怎么控制节奏了。”
当天晚上,白禹独自去了健身房。他在跑步机上慢跑,耳机里循环播放着关于安悦的录音片段。这些录音是他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到的,包括她在会议上的发言、对外谈判的录音、甚至还有她在咖啡馆里跟沈瑶的闲聊。
“……我觉得做人不能太死板,尤其是做生意,有时候要顺势而为。”
“……我不怕对手强,就怕他们不懂规则。”
“……只要我先动一步,他们就没机会反制。”
白禹听着这些话,心跳微微加快。
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办公室,召集了集团高层会议。
“我们要重新评估安悦这个人。”他开门见山地说,“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创业型企业家,而是一个能迅速掌控局势、并利用信息差制造优势的高手。”
“您的意思是?”一位高管皱眉。
“先不要急着打压。”白禹缓缓说道,“我们可以考虑一次试探性的合作。”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最终,那位资深高管点头:“我同意。我们可以从供应链优化的小项目开始,观察她的合作态度。”
白禹嘴角微扬:“很好。”
几天后,一封来自白禹集团的合作意向邮件被发送到安悦的邮箱。
沈瑶看到后立刻提醒:“这是个机会,但也可能是陷阱。”
“我知道。”安悦打开邮件,扫了一眼内容,“不过,我喜欢聪明人的游戏。”
她没有立刻回复,而是将邮件转发给了小夏:“查一下这个项目的背景资料,我要知道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隐藏条件。”
“明白。”
与此同时,白禹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着电脑屏幕上的邮件己读状态。
“她还没回。”他轻声说。
助理站在身后,小心翼翼地回答:“可能在考虑。”
白禹点点头,伸手拿起钢笔,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