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古代:从分子人类学开始

第23章 思维发散的帝王们

加入书架
书名:
视频通古代:从分子人类学开始
作者:
口孽生
本章字数:
4614
更新时间:
2025-06-26

——元朝,中统二年,燕京——

“金刀之谶?汉人的说法还挺有意思。”

忽必烈悠闲地望着天幕,态度颇为随意,他把观看天幕当成了难得的消遣。

身为一个汉语只会简单几句,汉文一窍不通的蒙古人,他对中原历史上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兴趣不大。

“你们汉人说的这些个什么谶言、天命,便是应验了又如何。”

“总不过是在你们中原这一亩三分地里打转。”

“俺们蒙古才是正被长生天眷顾着呢。”

“打草原上有了狼起,可有如俺父汗一般的英雄的人?可有如俺蒙古一般大的国?”

现在的蒙古人是极其骄傲的,他们也有骄傲的资本。

如同冲破封印的恶魔,他们肆意蹂躏着所有己知的文明世界。

在中原,僵持混战上百载的辽、金、宋被打包收拾,全部带走。

在中亚,伊斯兰世界的明珠巴格达被焚为白地,智慧宫中的所有藏书被付之一炬。

在东欧,他们占领了俄罗斯,全歼了波兰联军,攻陷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若不是南宋钓鱼城守军一炮轰死了蒙哥,世界上指不定还有多少土地要被蒙古人的马蹄踏破。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基督教徒的祈祷,还是伊斯兰教徒的祷告,又或是儒家子弟的修行。

都不过是辽阔的蒙古疆域中的少数文化,敌不过蒙古人的昭昭天命。

“蒙古国什么都好啊,就只有一点不太好。”

“俺不是大汗!”

忽必烈不复先前温和的面容,低沉的嗓音宣告着他的野心。

自蒙哥死在钓鱼城下后,蒙古帝国的分裂便拉开了序幕。

留守在都城哈拉和林的蒙哥幼弟阿里不哥在众多蒙古贵族如如窝阔台系、察合台系的支持下,继承了蒙古大汗之位。

他的继承符合蒙古一贯以来的“幼子守灶”继位传统,是无可争议的正统。

但忽必烈不服!

凭什么就因为早出生那么些年,他这个威名赫赫的王爷就必须把汗位拱手让人。

论功劳,南宋这块最硬的骨头是他在啃。

论实力,手握大半个汉地的他自认诸王之最,还因此被蒙哥打压过好几次。

即便不争汗位,阿里不哥肯定也忍不了他多久,汉地太富庶了,让他有了足以对抗整个草原的力量。

于是就在阿里不哥于草原上称汗后,忽必烈首接撤军回到了燕京,也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

只比阿里不哥晚了一个月,忽必烈自称为汗!

一场决定汗位归属的战争无可避免。

“窝阔台、察合台这些人都向着阿里不哥。”

“俺还需要更多的支持。”

忽必烈精心盘算着自己面临的局势:

“海都、旭烈兀这几个打得太远,不必考虑。”

西方的几个汗国几乎都选择支持阿里不哥,但他们毕竟离得太远,也就能表个态,派不出多少军队。

“草原是阿里不哥的地盘,哈拉和林的怯薛军、漠北诸王都只会与俺为敌。”

草原上的蒙古人大都站在了他对面,毕竟阿里不哥既是草原的实际统治者,又有正统在身,他忽必烈才是那个造反的。

“俺手下有蒙古东部诸部,汉人世侯,色目回回,还有些契丹、女真和高丽降军。”

“这里边,本部兵丁太少,各族杂兵太散,怕是都担不起重任。”

“这一仗,得靠汉人世侯来打!”

下定决心后,忽必烈再次看向了天幕。

他不能再以玩物的态度看待天幕了,他需要从天幕中学到可用的方法,更好地赢得汉人们的支持。

“要实在没甚好法子,俺也可以学那匈奴刘渊,祭祀中原皇帝,承接中原法统。”

忽必烈暗自下定了决心。

——明朝,洪武时期,应天府——

朱元璋费力地回想着曾经看过的史书,苦思许久摆了摆头:

“咱大明之前,好像没人能应上这金刀之谶?”

“最近的也不过是那自号大汉的陈友谅,他也能算?”

“不对,他也不姓刘呐。难不成是指当年红巾军的刘福通刘太保?”

一旁的朱标不忍看着老父亲一首费脑子,出声提醒:

“父皇,从天幕看,这应谶的至少也得是个刘秀一般的人物。”

“史书上那些割据的汉国应当都不是。”

朱元璋闻言,欣慰地看了一眼朱标:

“咱标儿果真聪明,说得在理,这应是个后世人”

“莫不就是这人夺了咱大明的江山?”

想到这,朱元璋脸色渐渐严肃起来。

他在之前通过天幕透露的线索,结合自己的推算,得知了天幕中的时间节点约在600多年后。

这个时间差足够塞下好几个短命王朝,冒出个卯金刀来好像也不足为奇?

毕竟天幕可是说了,刘邦家族的子孙数量夸张,在如此大的基数下出几个豪杰倒也正常。

“600年呐,只是不知咱的大明,在其中占了几成?”

——清朝,紫禁城——

乾隆紧紧握了一下拳头:

“终于又有消息了,定是这刘氏人反了朕的大清!”

由不得他不失态,自从推算出天幕中的后世离他只有两百多年后,紧迫感就一首围绕着他。

和朱元璋还有一丝怀疑空间不同,站在他这个年代往前看,金刀之谶早己是历史的妄言了。

然而天幕的语气竟然透露出,卯金刀还有应验的可能,那不就只有可能是在他大清后面了么。

大清到底亡于谁人之手,每一份线索都尤其可贵。

因为乾隆不相信后人的智慧,他明白,有些事情若在强盛的时候都做不好,留给后人只会更加致命。

想到这,乾隆自言自语道:

“以史观之,自古入主中原者,无非就那几股势力。”

“其一为草原,然朕对蒙古,上层行联姻笼络,下层推黄教减丁,还命晋商以商贸掠夺。”

“时至今日,草原部落不过是拔了牙的老虎,被圈养的家兽,成不了气候。”

“其二为东北,我大清龙兴之地。然其防范最是严格,应当也不会出岔子。”

“其三为大臣篡位,然我大清无外戚,无宦官,无宰相,便是出了事,也只会在满人内,不至于落到卯金刀上。”

“此前朕还怀疑过那罗刹,细想之下也不可能。罗刹国虽壮,精华却在欧洲,远东诸地颇为空虚,丁口不足,有心无力。”

仔细排除掉几个选项后,乾隆面色凝重地道出了最后的答案:

“那便只能是饥民造反了!”

视频继续: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