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我穿到小胡子副手

第九章:和平契机下的空军科技巡礼

加入书架
书名:
1939年,我穿到小胡子副手
作者:
文字的海洋
本章字数:
9534
更新时间:
2025-06-18

第九章:和平契机下的空军科技巡礼

在 1940 年这个看似风平浪静却暗潮涌动的特殊年份,德国在历经一系列紧张激烈的军事行动后,迎来了一段难得的短暂和平期。然而,我心里清楚,这和平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未来局势犹如一团迷雾,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变数。为了能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格局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确保德国的长治久安与持续发展,我毅然决然地决定对德国的空军科技研究展开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视察,力求掌握最前沿的科研动态,推动空军科技迈向新的高峰。

清晨,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大地上,我乘坐的专车缓缓驶向位于慕尼黑的梅塞施密特飞机公司研究中心。还未踏入这片科研圣地,远远便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学术与创新氛围。抵达后,公司负责人早己率领一众科研骨干在门口恭敬等候。他们眼神中闪烁着热情与期待,仿佛在向我展示着他们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在负责人的引领下,我步入核心研究区域。一架造型独特、线条流畅的飞机原型机——Me 262 映入眼帘,犹如一只沉睡的雄鹰,散发着一种蓄势待发的强大气场。负责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开始介绍:“阁下,这便是凝聚着我们无数心血的结晶——Me 262 喷气式飞机。自 1939 年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全体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喷气式飞机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就在今年 1940 年,德国航空部对这款极具潜力的飞机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己经向我们订购了 3 架原型机,足见其对 Me 262 的重视与期待。”

我围绕着原型机缓缓踱步,目光仔细地审视着每一处细节。机身采用全金属半硬壳结构,这种设计既巧妙地保证了机身的坚固耐用,又极大程度地减轻了重量,宛如为飞机披上了一层轻盈而坚韧的铠甲,为其实现高速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机翼部分更是别具匠心,采用了后掠式机翼设计,犹如雄鹰展开的锐利翅膀。负责人兴奋地解释道:“阁下,这一后掠式机翼设计可是我们的得意之作。经过无数次复杂而精细的风洞实验反复验证,它能够在飞机高速飞行时,有效地降低空气阻力,犹如一把利刃划破长空。预计凭借这一创新设计,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将得到大幅提升,在未来的空战中占据绝对的速度优势。”

我微微点头,对这一创新设计表示赞赏,随后将目光聚焦在发动机部位,严肃地询问道:“发动机作为飞机的核心心脏,其性能首接决定了飞机的战斗力。目前发动机的研发进展究竟如何?”

负责人神色一凛,立刻严肃地回答道:“阁下,我们为 Me 262 精心选定了 BMW 003 涡轮喷气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堪称当今航空领域的顶尖之作,推力异常强劲,一旦装配成功,将为 Me 262 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使其能够在蓝天中自由翱翔。然而,如同所有伟大的科技突破都伴随着重重困难一样,目前在发动机的研发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技术挑战。主要集中在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长时间的高速飞行对发动机的各个部件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确保发动机在复杂恶劣的飞行环境下始终稳定运行,是我们当前亟待攻克的关键难题。不过,请您放心,我们的科研团队皆是行业内的精英翘楚,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精神,日夜坚守在科研一线,正全力以赴地进行技术攻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定能取得更大的突破,为 Me 262 打造一颗完美的‘心脏’。”

离开梅塞施密特公司后,我乘坐的车辆疾驰向位于柏林的德国空军导弹研究基地。一路上,我思绪万千,深知导弹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它犹如战场上的精确打击之矛,能在远距离外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抵达导弹研究基地时,基地内一片忙碌景象。科研人员们穿梭于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之间,专注地进行着各项实验和测试工作。导弹专家热情地迎上前来,眼中满是对科研成果的自豪与自信。他引领我走进一间宽敞明亮的实验室,这里陈列着各种新型空中战术导弹的模型和零部件,仿佛一座展示未来战争力量的宝库。

专家拿起一枚 Hs - 293 导弹模型,兴致勃勃地介绍道:“阁下,在这难得的和平时期,我们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新型导弹技术的探索与研发。这款 Hs - 293 导弹,是我们当前的重点科研项目,凝聚了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它巧妙地基于 SC - 500 型航空炸弹进行深度改装,通过创新性地增加制导系统和动力装置,实现了从传统普通炸弹到高精度、远距离打击导弹的华丽蜕变。”

他详细地讲述着导弹的性能参数:“在刚刚过去的 1940 年,我们对 Hs - 293 进行了多次严格而全面的测试,每一次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特别是在 12 月 17 日那次至关重要的试飞中,Hs - 293 宛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展现出了卓越非凡的性能。它的射程可达 4 千米,能够在高达 3300 英尺的高空精准投放,最远滑翔距离更是可达 11 公里。其战斗部装载了威力巨大的 500 公斤 SC - 500 航空炸弹,内部填充了 650 磅的 Trialen105 炸药,一旦命中目标,必将产生毁灭性的爆炸威力,无论是敌方坚固的舰艇,还是地面上的重要战略目标,都难以在它的攻击下幸免。”

我仔细端详着导弹模型,对其出色的性能表示肯定,但同时也深知在实战环境中,导弹的精度至关重要。于是,我严肃地询问:“制导系统的精度对于导弹的实战效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提升其精度?”

专家自信满满地回答道:“阁下,您的担忧正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方向。我们深知制导系统犹如导弹的‘眼睛’,必须精准无误。目前,科研团队正在夜以继日地对导弹的无线电制导装置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升级。通过采用最先进的电子技术,改进无线电接收机等关键核心设备,大幅提高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我们坚信,在全体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不久后 Hs - 293 的命中精度必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成为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确打击之剑’。”

结束了对导弹研究基地的视察,我带着对空军科技未来发展的无限期待,前往远程战略轰炸机研究中心。远程战略轰炸机,作为空军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天空中的霸主,能够在遥远的距离外对敌方进行大规模的毁灭性打击,其研发意义重大且深远。

刚踏入研究中心,便能感受到这里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学术研讨与紧张科研的氛围。研究中心负责人快步迎上前来,脸上带着自豪与庄重的神情,开始向我介绍“美利坚轰炸机”相关项目:“阁下,尽管当下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目光长远,着眼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战略形势,毅然启动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美利坚轰炸机’项目。该项目的核心目标是研制一种具备超远程轰炸能力的战略轰炸机,它将能够从欧洲本土起飞,跨越浩瀚的大西洋,对北美洲东海岸的重要目标进行精准打击,从而极大地拓展我们的战略威慑范围。”

他引领我来到一个巨大的展示区,这里摆放着 Me - 264 的详细模型和设计图纸。负责人继续说道:“在众多参与项目的机型中,Me - 264 的研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进展。它的研发历程可以追溯到 1937 年的 P1061 远程轰炸机项目,然而,由于当时公司资源优先倾斜于战斗机生产等诸多因素,项目前期进展较为缓慢。但随着 1940 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战略需求的紧迫性使得该项目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契机。我们对 Me - 264 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设计要求,它的转场航程必须达到 20000 千米以上,弹舱至少能够携带 5000 千克炸弹,并且还需具备利用翼下挂架携带更多载荷的能力,以满足多样化的作战任务需求。此外,为了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我们还要求它具备发展为洲际民航机的潜力,实现军事与民用领域的双重发展。目前,德国航空部己经与梅塞施密特公司签订了建造 6 架 Me - 264 原型机的合同,这无疑是对我们研发工作的极大肯定与支持。”

我认真聆听着负责人的介绍,心中对这款远程战略轰炸机充满了期待,但同时也深知如此高难度的设计要求背后,必然隐藏着诸多复杂的技术难题。于是,我沉思片刻后,向负责人提出了心中的疑问:“如此超长的航程,对飞机的动力系统、机体结构以及导航系统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目前,你们在应对这些巨大挑战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负责人神情专注而坚定,有条不紊地回答道:“阁下,您所指出的问题正是我们科研工作的核心攻坚方向。在动力系统方面,我们集中了国内顶尖的发动机科研力量,全力研发适配 Me - 264 的大马力航空发动机。这款发动机不仅要具备强大的推力,以满足远程飞行中克服各种气流阻力的需求,更要在燃油效率、耐久性等方面达到极高的标准。我们的科研人员通过对发动机的内部结构进行精细优化,采用新型耐高温、高强度的材料,以及改进燃烧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手段,致力于打造一款性能卓越、稳定可靠的发动机。目前,虽然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诸如高温部件散热、燃油经济性等方面的技术瓶颈,但科研团队正在全力以赴地进行攻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在机体结构设计上,为了实现超长航程所需的巨大燃油携带量和强大的载荷能力,我们不得不采用更大的机身尺寸和机翼面积。然而,这无疑给结构强度和重量控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科研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一方面,积极研发和应用新型轻质高强度合金材料,这些材料不仅重量轻,而且具备出色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有效减轻飞机重量的同时保证机体结构的稳固。另一方面,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飞机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布局,精确计算每个部件的受力情况,合理分配材料,确保在满足各种飞行条件下的强度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重量。同时,我们还对飞机的空气动力学外形进行了反复优化,通过风洞实验不断调整机身和机翼的形状,以降低空气阻力,提高飞行效率。”

“至于导航系统,远程跨洋飞行对其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综合运用了传统的罗盘、天文导航以及先进的无线电导航等多种手段。在传统导航方式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对设备进行升级改进,提高罗盘的精度和稳定性,优化天文导航的算法和观测设备,使其能够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准确确定飞机的位置。同时,大力发展无线电导航技术,研发更先进的无线电定位设备和通信系统,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抗干扰能力和定位精度。此外,我们还在探索利用新型电子技术,如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来辅助导航,确保飞机在茫茫大洋上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目标,完成远程轰炸任务。”

视察结束后,我召集了所有参与空军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核心科研人员。望着眼前这群充满智慧与激情的科研精英,我心情澎湃,语重心长地说道:“诸位,在这看似平静的和平时期,我们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放松。你们所从事的空军科技研究工作,是德国未来安全与繁荣的坚固基石,是我们在世界舞台上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喷气式飞机、新型导弹,还是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研究,每一个项目都承载着德国的未来与希望,关乎着德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与尊严。”

“你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但你们拥有的智慧和勇气更是无穷的。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发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加快各项科研项目的研发进度。德国的未来,掌握在你们这群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科研人员手中。我坚信,在你们的努力下,德国空军科技必将在这段和平时期积蓄磅礴的力量,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了德国的荣耀,为了德国的未来,全力以赴!”

众人神情激昂,齐声高呼:“为了德国!”那响彻云霄的声音在研究中心久久回荡,仿佛是对德国空军科技未来发展的坚定誓言,预示着德国空军科技必将在这和平的契机中砥砺前行,创造出更加卓越的成就。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