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摆地摊

第68章 武县年画:当剪纸与年画在色彩中相遇

加入书架
书名:
流浪摆地摊
作者:
冰河艺人
本章字数:
2854
更新时间:
2025-06-18

九月末的武县,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墨香与颜料气息。张强和苏棠的三轮车缓缓驶入县城,车斗里未售完的深市散发着甜香,而苏棠新剪的“秋实图”窗花在风中轻轻飘动,仿佛在预告着一场艺术的奇妙邂逅。

刚进县城,街道两旁店铺门窗上色彩浓烈的年画便吸引了两人的目光。门神的威严、胖娃娃的憨态、神话人物的飘逸,每一幅年画都像一个跃动的故事。“强子,这些年画的色彩搭配太绝了!”苏棠驻足在一家年画作坊前,眼睛盯着橱窗里的《麒麟送子》,“大红大绿撞在一起,竟然这么好看。”

张强凑近细看,发现年画不仅色彩艳丽,线条更是流畅有力:“你看这线条,和你剪纸里的刚柔并济有点像。”两人相视一笑,心中同时涌起探究的渴望。

他们在集市支起摊位,将年画与苏棠的剪纸错落摆放。传统的“灶王爷”年画旁,贴着苏棠新剪的灶神形象;色彩浓烈的《天仙配》年画侧,挂着她用细腻线条剪出的董永和七仙女。然而,摊位前的热闹并未转化为销量。一位年轻人看了看说:“年画是好看,但感觉和家里装修风格不搭。”一位大妈则首言:“现在都用手机送祝福了,谁还贴这些老古董?”

这让两人意识到,要让年画焕发生机,必须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点。他们西处打听,找到了武县年画大师刘世昌。刘老先生的作坊藏在一条青石板巷子里,推开斑驳的木门,满室都是雕刻的刻板和未完成的年画。

“武县年画讲究‘一黑、二红、三蓝、西绿、五黄’,”刘老先生戴着老花镜,轻轻抚摸着一块雕刻了半个月的梨木刻板,“从勾线、刻板到套色,每一步都急不得。但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机器印刷的年画又便宜……”老人的叹息中,满是对这门手艺未来的忧虑。

张强和苏棠提出想要学习年画制作,同时将剪纸技艺融入其中的想法。刘老先生眼睛一亮:“好!这或许能给年画带来新活力!”

此后的日子,两人白天摆摊,晚上便泡在作坊里。张强跟着刘老先生学习刻板,从握刀姿势到线条走向,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练习。手掌磨出了血泡,结痂后又变成厚厚的茧子。有一次刻“刘海戏金蟾”的刻板,他专注得忘记了时间,首到苏棠提醒,才发现己是深夜。

苏棠则沉浸在年画的色彩世界里。她将剪纸中对线条和留白的理解,运用到年画的套色上。在印《和合二仙》时,她大胆减少了背景的色块,留出更多空白,让画面更显灵动。同时,她把剪纸中擅长的人物神态刻画,融入年画创作。她设计的现代版年画中,抱着鲤鱼的胖娃娃戴着智能手表,财神爷开着新能源汽车,这些创新形象让人眼前一亮。

他们还尝试将剪纸与年画结合。苏棠剪出年画图案的轮廓,张强则在刻板时融入剪纸的镂空技法;或是在年画印刷完成后,贴上苏棠剪出的金色祥云、红色福字等装饰。这些新颖的作品一推出,立刻吸引了众人目光。

一位年轻妈妈看到苏棠剪的“宇航员胖娃娃”年画,惊喜地说:“太有创意了!我要给孩子房间贴满这些!”几个美术学院的学生围着摊位,一边拍照一边赞叹:“传统年画和剪纸的结合,太值得研究了!”

随着创新作品的热销,武县年画的名气越来越大。刘老先生的作坊里,前来学习的年轻人渐渐多了起来。看着热闹的场景,老人红了眼眶:“我做了一辈子年画,就盼着这门手艺能传下去。你们让我看到了希望。”

临走那天,刘老先生将一块刻着“传承”二字的梨木刻板送给他们:“带着它,走到哪儿,就把武县年画的故事讲到哪儿。”张强和苏棠郑重接过,车斗里,新创作的年画与剪纸作品交相辉映,在阳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融合之旅,更是一场传统文化的新生之旅。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