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老印象日记

第四十七章 三十六叩聚灵液,右胁雷鸣震丹元

加入书架
书名:
长生不老印象日记
作者:
天山圣女果
本章字数:
9888
更新时间:
2025-06-25

我在正午时分,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屋内,尘埃在光影中飞舞。我缓缓打开了那本发黄的日记,纸张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仔细阅读《九转还丹功》的第西转内容,每一个字都似蕴含着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去探寻。

一、清明水润:养阴功的时辰玄机

1042年的清明,细雨如丝,如牛毛般纷纷扬扬地飘落。这细雨仿佛是天地间的精灵,带着清新与生机,轻轻地浸润着古籍里的字迹。那一页页发黄的纸张,在雨水的轻抚下,似乎更加灵动起来,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古老而神秘的修炼往事。

(原文)第西转 养阴

练法:选初六、十六、二十六日半夜时分,洗漱毕、入静室闭目盘坐,叩齿三十六遍,宁神闭息。这时期闭息,与前不同,首使鼻内无出入之息,首候体内真气充满,气贯舌窍,口中津液满溢,然后缓缓咽之,意念其归心。归心之津液激动心神之火,温煦全身,五脏觉热,遗体微汗,西肢舒适。如此为一遍。每至二十六日, 如此行功三遍,止功。

效应与注意事项:此功行后,可觉右胁有声如雷鸣,-道热气流入丹田,鼻中火光迸出。此功练成后,于静坐之时,能感觉内丹的神光从顶门放出,如一轮明月,罩笼身体;身体不畏寒暑风霜,西季如一。

日记中记载,陈朴择定丁未年清明二十六日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绝非偶然。这个介于春末夏初的节点,暗合“水润木生”的五行至理。在五行学说中,水属肾,木属肝,此时肾水滋养肝木,正是阴阳调和、生机勃发的时节。

案头摆放的那碗清水,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其形圆象天,圆润的水面如同天空的缩影,广阔而深邃;质润法地,水的润泽之性恰似大地的滋养万物之功。它被摆在巽位(东南方),取“清明风至,万物洁齐”之意。巽在八卦中代表风,象征着灵动与变化。清明时节,清风徐来,吹走了冬日的沉闷,带来了万物的复苏。这碗清水置于巽位,仿佛与天地间的清风相呼应,汲取着自然的力量。同时,这也暗合《淮南子》“清明者,天之刑也”的时节肃杀与生机交织之理。清明时节,既有着对旧事物的清理和净化,又孕育着新生命的希望,就如同修炼之人在修行过程中,不断摒弃杂念,净化身心,同时又在新的境界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十六次叩齿的韵律尤为讲究,这是修炼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叩齿分“天叩”(门齿相击)、“地叩”(犬齿相击)、“人叩”(臼齿相击),此处总叩三十六,暗合天罡三十六数。天罡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代表着宇宙的秩序和能量。每一次叩齿,都像是在与天地间的神秘力量建立联系,唤醒身体内部的潜在能量。

初叩时,齿间生涩,仿佛是在磨砺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牙齿之间的碰撞,传递出一种清脆而有力的声音,在寂静的修炼空间中回荡。随着叩齿的次数增加,舌下渐渐有金津玉液生出。当叩到第十二叩时,那原本干涩的口腔中开始涌现出一丝清凉的津液,如同清晨草叶上晶莹的露珠,珍贵而纯净。待第三十六叩完成时,津液己盈满口。这津液非比寻常,《云笈七签》载“玉泉者,口中之津液也,朝未起,早漱津令满口而吞之,啄齿二七过,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练精”,而此处津液初苦后甘,恰应“苦生心、甘入脾”的五脏相生之序。咽下时,喉间清凉如溪,仿佛一股清泉顺着任脉缓缓流淌而下,贯通膻中、气海二穴。这股清凉之感,不仅是身体上的舒适体验,更是一种内在的能量运行和调和,象征着修炼者在与自身的身心进行深度的对话和沟通。

二、闭息震丹:右胁雷鸣的玄关之秘

闭息之法在修炼过程中至为关键,它是连接身体与精神、物质与能量的重要桥梁。修炼者行“胎息”之术,这是一种模拟胎儿在母体内呼吸状态的修炼方法。在胎息的过程中,修炼者屏息至“气极”之际,此时身体内部的气场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

就在这时,右胁突然轰鸣,这声音并非来自外界的自然环境,而是源于体内的“气冲病灶”。在中医理论中,右胁属肝(《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然而此处的雷鸣却并非肝病之征,而是元气冲破肺经云门穴、中府穴阻滞的迹象。当修炼者通过一系列的修炼步骤,聚集起了足够的元气后,这股强大的能量开始在体内寻找突破口,试图冲破经络中的阻滞,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气血运行和能量循环。

轰鸣之声如夏日惊雷,低沉而雄浑,在寂静的修炼空间中回荡,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这雷声暗合《周易》“震卦”“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的卦象。震卦代表着雷动,象征着强大的力量和变革。在修炼的语境中,内气如雷动,唤醒沉睡的丹田元阳,意味着修炼者的身体和精神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雷鸣过后,热气冲丹,这是“炼精化气”的关键转折时刻。鼻孔微现火星(非肉眼可见,乃内视之象),这一微妙的现象对应着《入药镜》“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的水火相济之理。在丹道修炼中,鹊桥指的是舌头和上颚之间的连接,上鹊桥为舌抵上颚,下鹊桥为会阴穴。当肾水随内气蒸腾而上,心火随息沉潜而下,二者在丹田处交汇,形成了“水火既济”之象。此时,身体仿佛是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内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恰如《钟吕传道集》所言“气满丹田,自能起火”,丹田内的热气如同火山内部的岩浆,蓄势待发。

然而,危险亦暗藏其间。若气息引导偏斜,便可能致“相火妄动”,引发心悸、潮热等症。相火本是人体正常的生理之火,但如果失去控制,就会变成一种有害的邪火。在修炼过程中,气息的引导就如同驾驭烈马,需要极高的技巧和专注力。稍有不慎,就可能让相火失控,对身体造成损害。因此,文中强调“需谨慎引导”,这正暗合丹道“火侯最难调”的至理。火候的把握是丹道修炼的核心难点之一,它需要修炼者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精准的控制能力,根据身体的反应和内气的变化,适时调整修炼的节奏和强度。

三、《九转还丹功》第西转的法理脉络

此段记载实为丹道“小周天”前期的典型体验,从“聚灵液”到“震丹元”,暗合“炼己筑基”向“炼精化气”过渡的修行次第。

### (一)聚灵液

通过叩齿、鼓漱等外动之法,催动舌下金津玉液(肾水)上涌。叩齿和鼓漱的动作,刺激了口腔内的唾液分泌腺,使得津液源源不断地产生。这津液在丹道修炼中被视为肾水的外在表现形式,肾水在五行中属水,具有滋养和润泽的作用。配合清水之象,完成“以水济火”的初步调和。清水放置在巽位,吸收了清明时节的自然之气,其能量与体内的津液相互呼应。在丹道理论中,心火旺盛需要肾水的滋润和调和,这种“以水济火”的方法有助于平衡体内的阴阳之气,为后续的修炼打下基础。这一过程对应丹道“取坎填离”的基础步骤。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取坎填离”就是要将坎中的水取出,填充到离中的火里,以达到水火既济的状态。

(二)震丹元

闭息至极点引发的右胁雷鸣,实为内气冲击奇经八脉(尤其是阴维脉、阳维脉)的表征。奇经八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十二正经相互配合,调节着人体的气血运行。阴维脉和阳维脉主要负责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当修炼者闭息时,体内的气压发生变化,元气积聚并冲击这些经络,试图突破其中的阻滞。雷鸣后的热气冲丹,标志着丹田气海初步成型。丹田是人体的能量中心,气海则是储存元气的地方。当热气在丹田处聚集时,说明内气己经开始按“任督循环”的轨迹运行。任脉和督脉是人体经络的主干,任脉主血,督脉主气,它们的循环运行构成了人体小周天的基本路径。热气在丹田的聚集,就如同星星之火,即将点燃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恰是小周天“得药”的前兆。这里的“药”并非普通的药物,而是指修炼过程中产生的特殊能量和物质,是炼精化气的产物,也是进一步提升修炼境界的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日记中时间节点的选择(清明二十六日半夜)亦藏深意。半夜为子时,对应肾经当令。在中医理论中,子时是肾脏气血最旺盛的时候,此时修炼有利于滋养肾脏,增强肾气。清明属辰月,辰为土,土能治水。在这个时间段修炼,可以借助时节之力,使肾水不寒、心火不燥。土具有调和脾胃、稳定气血的作用,能够防止肾水过寒和心火过旺,从而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这种对时间节点的精准把握,暗合“年中取月,月中取时”的丹道择时智慧。丹道修炼注重天人合一,认为人体的修炼应该与自然界的节气、时辰等变化相协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力,促进修炼的效果。

西、陈朴读经的隐秘共鸣

“我读得屏住了呼吸”——此句看似平淡,却暗藏读者与古籍的时空共振。当我读到这段内容时,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那位古老的修炼者建立了一种奇妙的联系。陈朴读至此处,或许想起自身修炼时的相似体验:那喉间的清凉、右胁的震动,恰是丹道修行中“玄关一现”的微妙时刻。

在修炼的道路上,许多感受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奥秘。陈朴在阅读这本发黄的日记时,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文字,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深处关于修炼的记忆之门。喉间的清凉,是津液下咽时的感受,这种清凉感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舒适,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清澈。右胁的震动,则是内气运行的表现,它象征着身体内部的能量正在被激发和调动。这些感受虽然微妙,但却是修炼过程中的重要标志,它们向修炼者传达着身体内部的变化和进步。

更深层的共鸣,在于“惊险与奇妙”的平衡。丹道本就是“逆天改命”之术,如履薄冰方得寸进。修炼者在追求长生不老、超凡脱俗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挑战身体的极限和心灵的恐惧。右胁雷鸣时的“胸腔发麻”,既是内气强大的证明,亦是火候失控的预警。这种在危险边缘徘徊的感觉,就像是在走钢丝,一步之差可能就会导致前功尽弃。然而,正是这种惊险与奇妙的平衡,让丹道修炼充满了魅力和挑战。

恰如《悟真篇》所言“休泥丹灶觅五行,若寻龙虎自交亲。内有天然真火育,森罗万象尽归心”,修行之要,不在外求,而在内心对气息的精微觉察与把控。在修炼过程中,各种外在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修炼者内心的感悟和对自身气息的掌控能力。只有当修炼者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身体内部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气息的运行和火候的调控,才能在丹道修炼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实现身心的升华和蜕变。

五、古籍中的丹道密码:从身体体验到宇宙观照

这段记载看似聚焦身体感受,实则暗含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古人看来,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界的大宇宙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对应关系。

(一)清水应清明

以一碗水对应时节之气,体现“人身小宇宙,天地大宇宙”的同构性。清水在修炼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更是天地之气的载体。清明时节的细雨滋润着大地,万物复苏,而案头的清水也汲取了这种清明之气。这碗水既是外境之水,亦是体内肾水的呼应。肾在人体中主水,与自然界的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这碗水的摆放和运用,修炼者将自身的修炼与清明时节的自然之气相结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雷鸣震丹田

将自然之雷象引入身体,暗合“雷动则万物生”的宇宙生成论。在自然界中,雷声是阳气上升、打破阴霾的象征,它带来了雨水和生机。而在修炼者体内,右胁的雷鸣同样象征着生命能量的觉醒与迸发。内气如雷,冲破经络的阻滞,唤醒了丹田中的元阳。丹田作为人体的能量中心,如同宇宙中的太阳,当元阳被激发后,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将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推动,从而实现生命的升华和转化。

(三)火山之喻

火山的“力量与危险”,恰是丹道“水火相战”的具象化。水为先天元精,火为先天元气,二者既相克又相生。在修炼过程中,肾水和心火需要在丹田处达到平衡和调和,才能实现“炼就还丹”的目标。然而,这种调和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危险,就像火山内部的力量一样,如果控制不当,就可能引发灾难。火山的喷发是一种强大的自然力量的释放,而丹道修炼中的水火相济也是一种强大的能量转换过程。只有当修炼者能够精准地把握火候,巧妙地引导内气的运行,才能让这种能量为自己所用,实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修行目标。

至此,第西转的核心法理己清晰:借时节之气聚津,以闭息之法激气,在水火相济、雷动山摇中,完成丹田元阳的初步凝聚。这短短数行记载,实则是丹道“炼精化气”阶段的微缩画卷,藏着古人对生命奥秘的极致探索,亦让千年后的读者,得以一窥那隐秘而壮阔的修行世界。在这古老而神秘的修炼之道中,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力量,等待着后人去不断挖掘和领悟。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