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朝之逆鳞长歌

第30章 育英新章:教化革新与栋梁培筑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明朝之逆鳞长歌
作者:
泽宇世界的重剑无锋
本章字数:
3372
更新时间:
2025-05-29

洪武二十七年孟夏,国子监的槐树枝头缀满白花,蝉鸣初起时,朱允熥摘下金丝眼镜,用素绢细细擦拭。眼前的演武场上,身着青衫的学子们正手持新式测绘仪,对照着陈远绘制的《应天三维舆图》进行实地测量,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偶尔夹杂着算盘珠子清脆的碰撞响。

"陛下,礼部送来《科举改制细则》修订本。"徐妙锦莲步轻移,月白襦裙扫过青石阶,怀中的檀木匣还带着墨香。自册封为皇后以来,她仍保持着亲自督办机要的习惯,九节鞭虽不再随身携带,腰间新配的螭纹玉牌却更添威仪。

朱允熥翻开泛黄的竹简,目光停留在"算学科殿试增设沙盘推演"条目上。想起昨日林深在朝堂上的谏言,这位如今官拜户部尚书的才子,曾指着堆积如山的税册疾呼:"不通算术,何以理天下钱粮?不识几何,如何筑坚城固堤?"

"传旨,"他提笔在竹简空白处批注,朱砂字迹力透纸背,"在应天、北平、苏州三地设立'格物书院',聘西洋传教士教授几何、天文之学。"见徐妙锦微微挑眉,又补充道,"书院山长之位,便由苏瑶担任——她在大理寺断案时展现的逻辑推演能力,正适合启迪学子。"

消息传开那日,应天府的文人墨客在秦淮河畔争相传抄邸报。有老学究捶胸顿足,痛斥"奇技淫巧乱纲常";亦有年轻书生彻夜赶写投名状,渴望进入那传说中教授"日心说"与"机械原理"的神秘书院。朱允熥却在乾清宫召见了三位特殊客人——来自泉州的造船匠、杭州的丝绸商,以及刚从西域归来的商队首领。

"朕要你们各自撰写实务心得,"他指向案头堆叠的空白竹简,"造船的工艺、商路的风险、货物的鉴别...这些都要写成教材。"见众人面露难色,又笑道,"无需讲究文辞,越首白越好。待成书之日,朕会亲自作序。"

三个月后,首批格物书院学子入学。朱允熥身着常服混在人群中,看着苏瑶手持地球仪,用白族特有的婉转声调讲解"经纬线划分"。当有学子提问"为何海水不会从地球边缘倾泻"时,他忍不住上前,用自制的磁铁与铁屑演示引力原理,引得满堂惊叹。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礼部侍郎联名上奏,称"市井之学登堂入室,恐致斯文扫地";更有藩王旧部暗中散播谣言,说皇帝"欲以夷变夏"。朱允熥却不慌不忙,命人将书院学生撰写的《漕运改良策》《火器铸造法》整理成册,在朝堂上当众传阅。

"诸位请看,"他展开其中一篇关于"复式记账法"的论述,"这位学子提出的记账方式,可使账目差错率减少七成。"目光扫过噤声的反对派,"若能将此推广至全国商号,每年可为朝廷减少多少损耗?"

教育改革的连锁反应逐渐显现。当苏州格物书院的学子设计出改良织机,使丝绸产量翻倍;当北平书院的师生绘制出精确的北疆地形图;当第一批精通算学、火器的新科进士踏入六部,满朝文武终于意识到,陛下推行的不仅是学制变革,更是在重塑整个王朝的人才根基。

更令人瞩目的是"游学制度"的推行。朱允熥亲自签发的诏令中写明:凡书院优等生,可获朝廷资助游历天下。这些年轻学子背着测绘工具、怀揣笔记本,或考察黄河水患,或记录边疆民俗,将万卷书与万里路真正结合。

某个飘雪的深夜,朱允熥在书房批阅奏章。蓝文徽带来的密报显示,有藩王遗族企图收买书院学生传播不实言论。他却只是将密报投入火盆,看着火焰舔舐那些阴谋诡计化作灰烬:"告诉蓝卿,不必阻拦。"望着跳动的火苗,他轻笑,"真理越辩越明,这些跳梁小丑,不过是学子们锤炼心智的磨刀石。"

次年春闱,当殿试题目不再是八股时文,而是"论如何平衡农商之利"与"设计抵御海潮的新型堤坝",整个大明的年轻才俊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朱允熥坐在奉天殿上,看着考生们在辩论场上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仿佛己经看到无数栋梁正在这片土地上拔节生长。

夜幕降临时,他与徐妙锦并肩站在宫墙上。远处的格物书院灯火通明,隐隐传来学子们热烈的讨论声。徐妙锦将披风轻轻披在他肩头,发间的玉簪随着动作轻晃:"陛下可知,民间现在如何称呼那些书院?"见朱允熥挑眉,她掩唇笑道,"他们说,那是'天子播种智慧的沃土'。"

朱允熥望着漫天星辰,握紧皇后的手。教育改革的漫漫长路才刚刚启程,但他坚信,当求知的火种在每个角落燃起,这个古老的帝国终将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