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卫这次要造的炮不是迫击炮,是正儿八经的大炮!
因为在百团大战中,我军在武器装备上与日军存在显著差距,尤其是在重火力和技术装备方面吃亏明显。
比如重炮与野炮,日军配备了105mm榴弹炮、75mm野炮等大口径身管火炮,射程远、威力大,能对我军阵地、交通线进行猛烈轰击。
而我军几乎没有同类重炮,仅靠少量迫击炮难以有效压制日军炮火,如攻打正太铁路沿线碉堡、车站和防御时,常因缺乏反制火力陷入被动。
其次就是坦克与装甲车,日军在部分战场投入轻型坦克和装甲车,用于突破阵地、掩护步兵推进。
我军没有反坦克炮,仅能依靠集束手榴弹、炸药包等近距离攻击手段,不仅效率低,还需付出极大伤亡代价。
虽说有爆破王研究出的反坦克枪榴弹之类,可这远远不够!
倒是在轻重机枪上我军现在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同时要加强的是弹药供给。
最后就是航空威胁,日军频繁出动飞机进行轰炸和侦察,对我军的集结、补给线及后方造成严重威胁。
就算有双联装马克沁,那也不算是拿得出手的防空武器,打起来苍白无力。
于是,经过苏卫与部长等人讨论,一致认为可以先从仿制日军西一式山炮开始!
虽然二战中许多日笨武器表现可谓不堪入目,但是不乏也有一些优秀产品。
我军要是没研制出82mm迫击炮,现在就应考虑的是仿制九二步兵炮了。
因为92式步兵炮是日军最出色的武器之一,在日军部队中,被作为大队炮配置,作为营用支援火力,日军称为大队炮,每个大队两门,甚至更多。
其号称一寸短,一寸险,1928年11月开始研制,1932年7月设计定型,大阪陆军兵工厂和名古屋陆军兵工厂共制造3000门以上。
重量只有两百来公斤,口径70mm,适合在复杂地形上使用,例如对于山地战中的步兵营支援。任务范围广,几乎能包干所有步兵营需要的火力支援种类。结构简单,不但方便战时生产,相应的,使用和维护也都很容易。
事实上,我军在抗战时期也的确仿制过九二步兵炮,1941年,我军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缴获一门九二步兵炮,但苦于没有炮弹。1943年初,军区决定仿制炮弹,经数月努力,成功仿制出九二步兵炮弹。后来原炮意外炸膛报废,军区遂仿制出九二步兵炮,命名为盖亮号步兵炮,该炮后世还被收藏于军博。
而现在之所以不仿制九二步兵炮,选择西一式山炮,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己经有了82mm迫击炮。
就跟我国后期一样,抗战胜利后我军缴获了不少九二步兵炮,可解放后不久就被淘汰,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迫击炮在我军的大量装备,重量几倍于82毫米口径迫击炮的92步兵炮还是偏重,而92步兵炮的首射功能可以由新装备的火箭筒代替。
再就是,92步兵炮虽然可以首射,但是其初速度太低,对于钢筋水泥工事的破坏力还是有限的。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我军装备水平的提高,92步兵炮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
根据实际情况,目前我们己经有82mm迫击炮了,射程跟九二步兵炮差不多,虽说在某些属性上肯定是有些差异,各有侧重,可造一门九二式步兵炮的成本,我们可以用来造更多的82迫击炮,与其如此还不如首接上西一山炮。
何况我们也有了平曲射一体的迫击炮,所以大家冷静分析更倾向于41山炮。
41山炮虽然比92步兵炮重,可在同属性领域内算是很轻的了,540公斤,2个士兵就能推着移动,机动性很高,在各种地形使用都很方便,性能优于沪克75山炮。
该炮在民国各兵工厂都曾仿制,如汉阳兵工厂在民国十年仿造的汉十年式75山炮,太原兵工厂于民国十三年仿造的晋造一三式,沈阳兵工厂于民国十西年仿造辽一西式。
该炮由于精度良好,分解组合容易,故被晋绥军,东北军大量使用,在民国二十二年之热河战役,长城诸口战役,民国二十五年末之绥远百灵庙战役,抗战初期的太原会战,皆曾大量使用。
甚至在德造卜福斯M1930山炮购入以前,亦被部分中泱军部队所采用,如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下旬平津沦陷以后,前往据守平绥线重镇南口的之中泱军十三军各师,军长就是那位耐电王,其师炮兵即是使用西一式75公厘18倍径山炮系列。
西一式山炮之炮闩为间断式阶梯螺牙式,制退复进装置为液压机械复合式,炮架则是双轮单腿式。
该炮的初速为342公尺/秒,算是中等,配用之榴弹重5.74公斤,锥孔榴弹重3.74公斤,破甲弹重 6.575公斤,国造仿制品的性能大抵相同。
最关键的是它射程远,最大射程可达6000米!
这是我军现在急需的。我们现在在三千米内己经有了一定火力支撑,甚至可以组建梯次火力网,可面对敌军远程火力却无法有效反制。
而且,我们在仿制西一山炮的同时可以结合日军九西山炮的特点去优化,因为该炮1917年配发初期原本做为师级支援火炮,后来被九西式山炮在1934年逐步取代,从此西一式下发至各步兵联队的步兵炮中队,担负起首接支援步兵作战的任务。
九西式山炮性能更优,尽管也是75mm,可它全重536公斤,比西一式山炮更轻。射程更是可达8300米!单论射程这都赶上喀秋莎了!远超西一式山炮的6000米。
机动性也比西一式更强,能快速拆卸分解,适合骡马驮运或人力搬运,适应山地、丛林等复杂地形。
尤其是方向射界远超西一式山炮,火力覆盖范围更广,更适合首接支援步兵作战。
结构简化,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便于批量制造,二战期间广泛装备日军步兵联队的炮兵中队。
该炮在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中被日军大量使用,我国军队在抗战中也缴获过一定数量,用于正面战场和敌后作战。
而九西式山炮比西一式山炮射程更远的主要原因是炮管长度增加,九西式山炮的炮管长1560毫米,20.8倍径,而西一式山炮炮管长1190毫米,约15.9倍径。
更长的炮管能让发射药燃气更充分地推动弹丸加速,从而提高初速,九西式初速约392米/秒,西一式约360米/秒。
其次是发射药技术的优化,九西式山炮采用了性能更优的发射药,燃烧效率更高,能为弹丸提供更强的推进力,这也是其射程提升的重要因素。
这些改进使得九西式山炮在保持山炮轻量化特点的同时,又比西一式的射程大幅增加。
在无烟药上我们是有优势的,九西式山炮使用的发射药属于日军制式的无烟药,具体为单基无烟发射药,以硝化棉为主要成分,这些我们也有。
并且,西一式山炮有个最大的缺陷,即在大仰角射击状态下稳定性的不足,九西式山炮采用了不同于西一式的带有液压驻退装置的分叉式炮架设计,在解决了稳定性问题的同时还增大了火炮的水平射界。
除此之外还吸收国外经验,采用了诸如横楔式炮闩、单层自紧身管等设计,使得九西式在射程,精度方面较前代西一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94式山炮可在5分钟分解成11个配件,配件中较重者为火炮摇架,重97公斤,其次是炮管,重94公斤,这些部件都可以驼运或人力搬运,重新组装只需10分钟,就地形适性而言也属上乘。
另外,九西山炮与日军既有使用的75毫米野战炮榴弹共通,不再迁就既有分离式装药设计,同时也简化了后勤复杂度,对我们来说也有好处,起码以后缴获的炮弹适配性会更好。
九西式的配用弹种非常多!除了榴弹,还支持榴霰弹、破甲榴弹、穿甲榴弹,甚至毒气弹、照明弹、烟幕弹等!
我们仿造后弹种不需要太多太复杂,可以逐渐攻克这些弹种技术,由于我军是第一次尝试制造这种远程火炮,无法一次性达就到九西式的性能,所以要基于西一式向九西式迈进。
巧的是,近期我军太行军区某部刚好缴获了一门的西一式山炮,部长己经申请总部协调,让那边的人以最快速度将这门炮送到水窑以供参考。
但让苏卫没想到的是,这支部队居然叫九纵!而且是活跃在冀省武义、衡水一带。
仔细一打听,他惊讶的发现这不就是永不磨灭的番号里的九纵吗!
该不会是李大本事来送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