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局弃子?逆袭登基

第34章 李世民扼腕,世家悄然下注

加入书架
书名:
大唐:开局弃子?逆袭登基
作者:
往而深
本章字数:
4668
更新时间:
2025-05-17

上章提到,岭南李宽公审突厥可汗的事迹,己然传遍天下。

各方的探子也趁此次公审,悄然混入岭南。

关于这些探子的身份,他们不仅有唐皇李世民的人手,还有来自关陇世家、山东豪族的暗桩。

原本,他们是为了探查这位"岭南王"的虚实,可踏入岭南地界后,所见所闻却远超预料。

广州城外的官道上,一名乔装成商贾的关陇探子勒住马,眯眼望向远处的田野。时值秋收,稻浪翻滚,农人弯腰割穗,脸上不见饥色,反倒有说有笑。

更令他惊异的是,这些农夫身上的麻衣虽不华贵,却无补丁,脚下甚至穿着草鞋。在北方,即便是关中良家子,也未必能如此体面。

"这地方......竟无一人饿着?"他低声喃喃,身旁的随从亦面露疑色。

入城后,探子们发现街道整洁,市集喧闹却不混乱。

孩童捧着粗瓷碗蹲在街边吃饭,碗里是掺了鱼干的粟米饭,油星浮在汤上。

一名瘸腿的老卒坐在衙署旁的石墩上晒太阳,怀里抱着半块胡饼,见人路过便咧嘴笑,缺了门牙的嘴里含糊道:"真神仁厚,老汉也能吃上军粮咧!"

更令他们心惊的是军营。

岭南军卒操练时的呼喝声震得树梢雀鸟惊飞,弩手列阵齐射,箭雨钉入百步外的木靶,竟无一脱靶。

带队校尉冷眼扫过围观人群,探子们下意识低头——那眼神里的杀意,是真正见过血的悍卒才有的。

——

千里之外,探子的消息传回长安。

秋雨连绵不绝,太极殿的屋檐滴落的水珠串成了一道透明帘幕。

李世民站在廊下,手中捏着刚从岭南送回的密报,羊皮纸上的墨迹被水汽晕染开来,却掩盖不住那些触目惊心的描述:

"岭南各州粮仓皆满,新式水车灌溉梯田万顷......"

"街头无乞儿,幼童皆入蒙学,诵《雷神训》......"

"军械作坊昼夜不息,所制连弩较工部精良三成......"

雨水顺着李世民的指缝滴落,打湿了奏折的一角。

他忽然想起三日前魏征在朝会上说的话:"陛下可知,如今关中孩童游戏时,争相扮演的不是大唐将士,而是'雷神'麾下的神兵?"

"陛下,该用膳了。"内侍小心翼翼地提醒道。

李世民恍若未闻,目光仍停留在密报最后一行:"据查,岭南今岁赋税反较战前减三成,然府库充盈更胜往昔。"

这个事实比任何军情都更令他心惊。

作为帝王,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李宽不仅懂得打仗,更懂得治国。而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威力,远胜十万雄兵。

"传房玄龄、杜如晦。"李世民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得不像自己,"再叫上......魏征。"

当三位重臣匆匆赶到时,看到的是天子罕见的失态,

案几上的密报被茶水浸透,墨迹模糊成一片。

"你们都看看吧。"李世民指了指那些文书,"这就是我们面对的敌人。"

房玄龄仔细翻阅后,眉头越皱越紧:"这......不像是冯盎或薛万彻的手笔。赋税改制、水利兴建、蒙学普及......这些都需要经年累月的筹划。"

"除非......"杜如晦欲言又止。

"除非什么?"李世民锐利的目光扫来。

"除非真有神助。"魏征突然插话,语气平静得可怕,"或者,那个李宽......确实非同寻常。"

殿内一时寂静,雨声显得格外清晰。

——

长安城的世家们,也收到了这些情报。

博陵崔氏,一位族老将茶汤泼在案上,水痕蜿蜒如地图,"李宽用峒僚人开矿,酬以稻谷,那些蛮子比官奴还卖命。"

"岭南的盐铁产量比去年增了三成。"

"长安还在为均田制扯皮,人家早把荒山变良田了。"

"听说岭南王李宽改进了犁头,连沼泽地都能垦。"族中的年轻人突然嗤笑。

一阵沉默。

众人不约而同想起近日岭南商队送来的"土仪",不是珠宝,而是一包雪白的砂糖。

中原从未见过如此纯净的糖,竟是从甘蔗渣里熬出来的。

"备礼吧。"清河崔氏的家主终于开口,"不必急着站队,但......要让岭南王知道,我等对他的善意。"

与此同时,范阳卢氏的密室内,几位家主正在低声商议。

"你们看到岭南送来的新式纺车图纸了吗?"清河崔氏家主抚须道,"效率是咱们作坊的三倍。"

"听说他们在试验一种叫'雷肥'的东西..."太原王氏的代表压低声音,"撒在地里,稻穗能多结三成。"

这些掌握着大唐经济命脉的世家大族,此刻眼中都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他们不在乎谁坐龙椅,只在乎谁能带来更大的利益。

"派人去岭南。"卢氏家主最终拍板,"带上我的亲笔信,就说...卢氏愿为'岭南王'效犬马之劳。"

这样相似的场景在各州上演。

当李世民还在为赈灾粮发愁时,他倚重的世家们己经悄悄在岭南下注。

这场博弈的天平,正在不可逆转地倾斜。

——

夜深人静时,李世民独自站在宫墙上,望着南方的星空。密探带回的岭南孩童传唱的歌谣在他耳边回响:

"雷神至,仓廪实,幼有所养老有依..."

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

而现在,属于大唐,属于他的民心正在一点点流失,像指间沙,怎么也抓不住。

岭南神都的观星台上,李宽也在望着北方的星空。系统光幕显示着最新的数据:

[当前人口:287万(月增12万)]

[粮食储备:可维持两年]

[军工产能:每月可武装3万新军]

薛万彻快步走来:"真神,太原王氏的使者到了,还带来了关中的布防图......"

李宽微微一笑。他知道,这场战争己经进入了新阶段。

当大唐的世家开始倒戈时,那个看似强大的帝国,其实己经从内部开始腐朽。

"好好招待使者。"他轻声道,"告诉他们,岭南的大门,永远向明智之士敞开。"

[世家投诚进度:27%]

[预计倒戈临界点:60%]

[情绪点+250000,来自战略转折]

在这个不眠之夜,南北两位统治者都清楚。决定胜负的,己经不再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谁能给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一个更好的明天。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