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门娇女童家姐妹的非凡人生

商门娇女:烟火氤氲中的家族情长

加入书架
书名:
商门娇女童家姐妹的非凡人生
作者:
穿越神探夏洛克
本章字数:
3772
更新时间:
2025-05-14

2007年12月26日,宝安区的天空飘着零星小雨,寒气透过窗缝渗进别墅,却被屋内蒸腾的暖意驱散。童诗涵系着印有星芒LOGO的藏青色围裙,站在宽敞的中西合璧式厨房里,发梢别着的翡翠发卡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案板上整齐码放着清远走地鸡、湘南运来的樟树港辣椒、现剥的新鲜虾仁,食材的鲜香与文火慢炖的高汤香气交织,在空气中绘出一幅味觉地图。

"姐,这个鱼翅羹要加多少瑶柱?"童舒踮着脚,试图偷看砂锅里翻滚的浓汤。11岁的少女难得正经,头上还戴着厨师帽,只是帽檐歪歪斜斜,鼻尖沾了点面粉。童诗涵笑着刮了下妹妹的鼻子:"瑶柱要提前泡发西小时,这会儿先加两勺浓缩鸡汁吊鲜。记住,好的粤菜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

厨房另一角,童宁正专注地处理湘菜市场刚送来的黑山羊。14岁的她戴着塑胶手套,手持庖丁解牛般的利落手法剔除筋膜:"姐,奶奶说湘菜要'辣得纯粹,香得霸道',这羊排我打算用永州血鸭的做法,先爆炒再焖煮。"她推了推眼镜,案板上的剁椒、豆豉、八角在瓷碗里堆成小山,红与黑的碰撞充满张力。

王姨端着刚切好的潮州咸菜走进来,看着三姐妹忙碌的身影眼眶发热:"哎哟,我的小祖宗们,这些活儿让我来就行!"童诗涵接过咸菜,将脆嫩的菜丝撒进正在熬制的生滚鱼片粥:"王姨,今天这顿饭必须我们姐妹来。您去陪奶奶聊天,等会儿尝尝我们的手艺。"

客厅里,周建华正在擦拭珍藏的黄花梨茶盘,童芳将新鲜摘下的腊梅插进青瓷瓶。二楼书房传来翻书声——奶奶戴着老花镜,在《随园食单》里夹着的便签纸上写写画画。"老头子!"她突然朝楼下喊,"记得把你那坛二十年的花雕拿出来,今晚喝!"

厨房的蒸汽模糊了玻璃窗。童诗涵将最后一道菜——鲍汁扣辽参摆进雕花瓷盘,淋上琥珀色的浓稠汤汁。这道菜她特意改良了传统做法,用星芒研发的秘制酱料代替部分蚝油,既保留粤菜的醇厚,又暗藏创新巧思。童舒兴奋地举着手机拍摄:"姐,这个摆盘像不像《清明上河图》里的酒楼宴席?"

餐桌很快摆满佳肴:翡翠色的白灼菜心淋着滚烫的葱油,湘味十足的剁椒鱼头铺满艳红的辣椒,广式烧腊拼盘里的叉烧泛着蜜糖色光泽,还有童宁精心烹制的永州血鸭,鸭血裹着辣椒在砂锅中咕嘟作响。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佛跳墙,揭开荷叶盖的瞬间,海参、鲍鱼、鱼翅的香气裹挟着绍兴酒的醇香扑面而来。

"都坐下!"奶奶拄着紫檀木拐杖缓缓落座,浑浊的眼睛扫过满桌菜肴,"诗涵,这鲍汁扣辽参的摆盘有当年我在长沙湘春园见过的气派,不过这酱汁......"她用银勺舀起一勺送入口中,"多了股若有若无的陈皮香,是用了星芒的独家配方?"

童诗涵笑着为奶奶盛汤:"奶奶好记性!这是研发部新调配的'宋韵酱',用了宋代食谱里记载的九种香料。"她转向父母,"爸,妈,尝尝这道生滚鱼片粥,米是用鸡汤煨了三小时的五常大米,鱼片选的是现杀的鲈鱼。"

周建华端起白瓷碗,吹开表面的热气:"这粥的火候到家了,米粒开花却不散,鱼片鲜嫩得能抿化。"他想起女儿创业初期,为了研究粤菜师傅的熬粥手法,连续三个月蹲守早茶店后厨的场景,喉头不禁有些发紧。

童舒突然举起果汁杯:"我宣布,今天是'童家厨神大赛'!我做的杨枝甘露必须拿第一!"少女将晶莹的西米、酸甜的西柚果肉和浓稠的椰浆倒进玻璃碗,顶部还点缀了可食用金箔。童宁则推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用湘菜坛子菜手法腌制的创意汉堡,面包胚印着岳麓书院的窗棂图案。

餐桌上的话题从美食延伸到家族往事。奶奶说起年轻时在湘城开酒楼的岁月,如何用一道东安鸡征服南来北往的客商;童芳分享着与周建华在广式茶楼定情的浪漫故事;童诗涵则讲述着星芒汉堡在海外推广时,用改良版湘菜口味汉堡打开市场的趣事。欢声笑语中,王姨悄悄抹了抹眼角,她从未想过,曾经只能在厨房角落吃饭的自己,如今能与主人家围坐一堂。

夜色渐深,餐桌上的菜肴己见盘底,空酒瓶在烛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童诗涵望着微醺的奶奶,突然想起创业初期最艰难的时刻,是老人将祖传的翡翠镯子塞进她掌心:"去做你想做的事,湘城周家的女儿,骨头里就带着闯荡江湖的劲儿。"

此刻,奶奶正用筷子敲着碗沿,即兴唱起湘剧小调。童舒跟着打拍子,童宁掏出笔记本记录家族食谱,周建华默默添酒,童芳则将掉落的腊梅花瓣拾起夹进书页。厨房的余温尚未散去,烤箱里还留着童舒做失败却充满童趣的饼干,空气中浮动着幸福的甜香。

这场跨越粤湘两地风味的家宴,不仅是舌尖上的盛宴,更是童家精神的传承礼。从湘江之畔到南海之滨,从传统灶台到现代厨房,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童诗涵望着家人,忽然明白,自己在商界披荆斩棘所追求的,或许正是此刻烟火氤氲中的永恒温暖。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