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意宁舒沈家千金的绮丽人生

第151章 千钧之锁:科技壁垒后的东方智慧

加入书架
书名:
知意宁舒沈家千金的绮丽人生
作者:
穿越神探夏洛克
本章字数:
3288
更新时间:
2025-05-06

2009年4月16日,星城的春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步步高总部的落地窗。段永平坐在办公室里,手中紧握着一本《破局者:超越偏见的商业哲学》,封面上沈知意的照片透着沉静与锐利。书页间夹着从各处搜集来的资料——泛黄的博士论文复印件、2003年京城新兴产业园区的规划图纸,还有密密麻麻的芯片专利列表。

“24岁完成博士学位,横跨六个专业,掌握六国语言……”段永平喃喃自语,指腹划过书中“以正合,以奇胜”的批注。他想起三天前的董事会上,股东们愤怒地质问:“为什么我们还在采购国外芯片?星宁的技术己经领先两代!”而此刻,电脑屏幕上正弹出最新新闻:“星达六纳米芯片订单排至2012年,国外企业排队求合作”。

与此同时,京城三环内的星达信息科技研发基地,防爆玻璃幕墙后,数百台光刻机正发出幽蓝的光芒。沈知意戴着白色无尘手套,指尖轻点全息投影,3D模型将芯片内部结构层层拆解,每一个纳米级的线路都标注着专利编号。“沈总,IBM亚太区总裁申请紧急会面,愿意用人工智能核心算法交换芯片授权。”助理的声音从耳机传来。

她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墙上的专利墙——30000张专利证书整齐排列,从蚀刻技术到封装材料,从架构设计到制程工艺,构成了密不透风的技术壁垒。2003年那个秘密立项的深夜突然涌入脑海:当时她刚从国外名校毕业,面对国外对芯片技术的封锁,在实验室写下一行小字:“今日之蛰伏,为明日之破壁”。

“沈小姐,贵司的技术让我们震惊。”次日的谈判桌上,美国某芯片巨头的CEO推了推金丝眼镜,试图用轻松的语气掩盖焦虑,“我们愿意开放5G基带专利,换取星达芯片的优先采购权。”沈知意微笑着按下遥控器,大屏幕上切换出一组对比数据:星达芯片在5G环境下的信号稳定性比对方产品高47%,能耗却低32%。

“很遗憾,我们的5G芯片己经进入商用阶段。”她将一叠文件推过桌面,最上方是星宁与华为、中兴的合作协议,“而且,贵司或许还不知道——”她调出专利检索系统,输入对方引以为傲的某项核心技术,“这个专利,我们早在2008年就提交了更优方案。”

谈判室内一片死寂。外国代表们盯着屏幕上的专利号,后背渗出冷汗。他们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位看似温和的女性,早己在十几年间编织了一张庞大的技术网络,将全球芯片产业的咽喉悄然锁住。当他们还在为七纳米制程沾沾自喜时,星达的五纳米芯片己经完成流片,三纳米的研发也进入攻坚阶段。

消息传回国外,资本市场掀起惊涛骇浪。纳斯达克芯片板块集体暴跌,华尔街分析师纷纷修改研报:“东方神秘女富豪的技术帝国,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格局”。BBC制作的专题纪录片中,镜头扫过星达研发基地的保密车间,画外音充满惊叹:“这里藏着30000项专利,每一项都可能颠覆一个行业。”

而在国内,一场关于“自主创新”的讨论正在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展开。沈知意应清华大学之邀发表演讲,礼堂内座无虚席。她举起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在保密状态下坚持16年研发?”她身后的屏幕切换成2003年的实验室旧照,“因为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大国重器,从来买不来、求不来。”

演讲结束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紧紧握住她的手:“当年我们被国外卡脖子时,都以为这辈子看不到希望了……”沈知意眼眶微热,想起研发最艰难的时刻——团队连续三个月睡在实验室,用泡面和咖啡支撑着;为了突破蚀刻技术,她带队拜访了全国37位材料学专家。

深夜,沈知意独自回到办公室,打开加密电脑,查看最新的专利申请进度。当她看到“量子芯片基础架构”专利通过审核时,终于露出释然的笑容。窗外,京城的灯火与星达基地的霓虹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真理:那些在黑暗中默默耕耘的岁月,终将化作照亮未来的光芒。

而此刻,远在星城的段永平站在步步高的产品陈列室,望着满墙搭载国外芯片的手机,长叹一声。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重重的一行字:“从今天起,自研芯片,刻不容缓”。这场由星宁集团掀起的技术革命,不仅卡住了国外的“脖子”,更唤醒了无数中国企业的创新觉醒。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