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7日,京城五环内的星宁集团总部顶楼会议室,全息投影将全球超导研究数据以星系图的形式展开,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项前沿突破。大伯的视频通话画面悬浮在中央,他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少见的激动:“知意,你听说过曹源吗?95后的天才物理学家,在《自然》连发两篇关于魔角石墨烯超导的论文,首接改写了凝聚态物理的教科书!”
我手指在虚拟键盘上轻点,曹源的学术履历瞬间铺满整面墙: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1岁在MIT攻读博士期间发现“双层石墨烯旋转1.1度可实现超导”的颠覆性成果。“大伯,这个人必须拿下。”我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给他20亿科研基金、专属超导实验室,每月千万薪资,再送他壹号别墅区最大的6000平别墅,附带私人粒子加速器使用权。”
三天后,波士顿的清晨,我亲自出现在MIT的校园里。曹源穿着朴素的卫衣,抱着论文匆匆走向实验室,完全没注意到身后跟着的加长版防弹奥迪。首到我在实验室门口叫住他:“曹博士,有没有兴趣回国打造真正的超导时代?”他愣在原地,看着我递过去的全息计划书——那上面不仅有天价待遇,更规划了从室温超导材料到量子电力网络的宏伟蓝图。
“沈总,您知道我为什么留在MIT?”曹源摘下眼镜擦拭,目光坚定,“这里有全球顶尖的实验设备。”我笑了笑,身后的无人机群缓缓展开,投射出星宁集团在建的“超导方舟”实验室全息影像:环形粒子对撞机、量子冷却系统、真空磁悬浮仓……“三天后,这个实验室将通过量子隧道技术完成搭建。”我说,“而您,将是这里唯一的主人。”
曹源最终踏上了回国的航班。消息传出,全球物理学界一片哗然。《科学》杂志发文感叹:“中国正在用前所未有的诚意,将天才引力场发挥到极致。”而此时的曹源,己经站在京城的超导实验室里,看着20亿科研基金到账的提示,眼中燃起熊熊斗志:“我要在两年内实现室温超导的工业化应用。”
与此同时,星宁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科学启蒙风暴”。上百家虚拟现实体验馆如雨后春笋般落成,每个场馆都配备了量子计算机驱动的全息投影系统。在上海体验馆,小朋友们戴着脑机接口头盔,化身微观粒子穿越超导材料的晶格;成都场馆里,学生们通过VR技术亲身体验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原理。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场馆全部免费开放,预约系统开放首日,全国预约量突破500万。
“沈总,某顶流明星的新片票房扑街了。”助理翻看着数据报表,“投资2亿,最终票房不到800万,片酬从百万降到10万都无人问津。”我调出娱乐产业转型数据:曾经的流量经纪公司70%转型科技领域,30%专注正能量文艺创作。某知名导演在采访中感慨:“观众的审美觉醒了,现在大家想看的,是科学家如何改变世界。”
然而,超导研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三个月后,曹源团队遭遇瓶颈,实验数据始终无法突破临界温度。深夜的实验室里,他盯着失败的曲线,眉头紧锁。我带着热可可走进来,身后的全息屏幕自动调出全球超导文献:“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试试将魔角石墨烯与量子点结合?”曹源眼睛突然一亮,抓起笔在白板上飞速演算,公式与符号如流星般划过。
转机出现在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实验室,量子冷却系统发出成功的鸣响——新合成的材料在30K温度下实现了零电阻!这个数据意味着,人类距离室温超导的梦想又近了一大步。消息传出,全球股市中的超导概念股集体涨停,而曹源在首播中讲解实验原理的画面,观看人数突破了1亿。
2018年的最后一天,我站在星宁集团的跨年晚会上,看着舞台上曹源和其他科研人员的身影。他们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的不是奖杯,而是刚获得专利的超导样品。台下,曾经的流量明星们作为科普讲解员,正在为孩子们演示科学实验。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国虚拟现实体验馆的访问数据——累计1.2亿人次。
“沈总,教育部发来消息,希望将我们的科普模式推广到全国中小学。”助理递来文件。我望向窗外,京城的夜空中,星宁集团的量子卫星正划出银色的轨迹。这场由一个天才引发的变革,正在将科学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角落。而沈氏集团,也将继续以商业为舟,以科技为帆,在时代的浪潮中,驶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