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风云万亿帝国下的家族荣光

第三十二章 水脉重构与战略新生

加入书架
书名:
沈氏风云万亿帝国下的家族荣光
作者:
穿越神探夏洛克
本章字数:
2710
更新时间:
2025-04-30

2018年10月26日,京城的深秋裹挟着寒意,沈知意办公室的全息投影却将整个空间映得火热。她站在巨大的中国地图前,北方地区闪烁的红色缺水预警图标如刺目的伤疤,而渤海湾、胶州湾、杭州湾的位置,正被蓝色光点标记——那是她构想中的海水淡化智能厂区。

"大伯,海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沈知意将量子模拟视频投至墙面,画面中,巨型淡化装置如钢铁巨兽般吞吐海水,经量子膜过滤后的纯净水顺着管道蜿蜒向西北,"三座智能厂区配合超级蓄水池,不仅能满足北方用水需求,还能利用淡化过程中的能量差发电,形成'制水-储能-运输'的闭环生态。"

市委书记大伯皱眉看着造价数据:"1000亿的投资,就算有星宁集团兜底,也是天文数字。"沈知意轻点屏幕,调出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我己联系世界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他们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而且..."她嘴角扬起自信的弧度,"海外的二叔、三叔掌管着沈家南洋的基业,他们早就想为祖国建设出力。"

消息不胫而走,网络瞬间沸腾。#沈知意要给北方'调海'#的话题阅读量3小时破15亿,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绘制的"海水北上"路线图。某水利专家在首播中激动地说:"这不是简单的工程,而是用科技改写地理!传统调水工程需要几十年,量子管道却能将运输损耗降到0.1%以下!"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海水淡化成本这么高,普通老百姓喝得起吗?"某财经博主在视频中质疑。沈知意没有首接回应,而是让团队公布了详细的成本分析报告:通过量子技术优化,每吨淡化水成本控制在3元以内,比桶装水还便宜;多余电力并网销售的收益,足以覆盖60%的建设成本。

与此同时,沈知意在星宁集团总部召开全球招标会。全息会议室里,来自28个国家的企业代表围绕项目展开激烈角逐。"我们需要最尖端的量子膜材料。"沈知意的目光扫过各国代表,"更需要能在极端环境下运行的智能设备。"最终,德国企业的超导水泵、日本企业的纳米过滤膜、中国本土的量子控制系统脱颖而出。

在沈家南洋老宅,二叔、三叔看着视频里侄女的规划,眼眶泛红。"当年太爷太奶奶被迫离开故土,"二叔着祖传的算盘,"现在终于能把海外的财富,化作滋养祖国的甘霖。"三日内,沈家海外基金注资300亿,国际贷款也陆续到账。

当第一台淡化设备在渤海湾启动时,现场首播镜头对准喷涌而出的清水。沈知意俯身捧起一掬水,对着镜头笑道:"这不仅是水,更是科技与信念的结晶。"她身后,巨型蓄水池正在量子机器人的建造下拔地而起,光伏板组成的顶棚在阳光下泛着银蓝光芒——这里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座超级能源站。

北方缺水地区的民众自发组织了庆祝活动。宁夏的一位老农看着电视里的画面,老泪纵横:"我这辈子,终于能看着黄河水浇进自家麦田了!"而在南方,网友们开始调侃:"建议改名叫'沈知意运河',这功绩堪比京杭大运河!"

这场横跨千里的"调海工程",彻底改变了中国水资源的格局。当清澈的海水通过量子管道抵达西北,干涸的土地重新长出绿意,沈知意站在伍号别墅的观景台,望着实时传输的工程数据。手机震动,是二叔发来的消息:"孩子,你让沈家的名字,又一次刻在了祖国的山河上。"

而此刻的世界,正以震惊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东方国度。沈知意用一场科技革命证明:只要心怀家国,再浩瀚的海洋,也能化作滋润万物的甘霖。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