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风云万亿帝国下的家族荣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智核时代与价值颠覆

加入书架
书名:
沈氏风云万亿帝国下的家族荣光
作者:
穿越神探夏洛克
本章字数:
3112
更新时间:
2025-04-30

2020年4月16日,京城五环内的星宁量子科技园区在晨曦中苏醒,三百米高的主塔表面流转着液态金属光泽,宛如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未来方舟。园区地下二十层的超算中心,量子计算机阵列发出轻微的嗡鸣,为分布在全球的科研项目提供着每秒亿亿次的算力支持。这里汇聚的顶级科研人员,正以超越想象的速度改写着科技史,他们的财富与影响力,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尺。

曹源站在石墨烯实验室的透明穹顶下,指尖轻触悬浮的材料样本。这位25岁就两次登上《自然》封面的天才科学家,如今个人财富己突破42亿。与他并肩的团队成员中,最年轻的研究员不过22岁,却手握三项纳米材料领域的核心专利。"看到这个了吗?"他对着来访的媒体镜头,将一片薄如蝉翼的石墨烯举向阳光,"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量子通讯载体,传输速度比现有技术快1000倍。"

在园区的智能食堂,刚结束实验的科研人员们围坐在量子餐桌旁。全息菜单自动根据每个人的健康数据推荐餐食,分子料理机在30秒内将营养元素重组为美味菜肴。某材料学博士边用餐边与团队成员讨论项目,他的量子通讯腕表突然弹出消息:参与研发的超导磁悬浮轨道项目获批,个人将获得2亿奖金。"现在连普通科研助理,月收入都稳定在20万以上,"他笑着展示工资单,"更别说主导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了。"

与此同时,在娱乐圈的名利场上,曾经风光无限的顶流明星们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某流量小生盯着手机屏幕,看着星宁集团公布的科研人才薪酬体系:初级研究员月薪20万起步,配备量子通讯终端和全球科研资源访问权限;首席科学家不仅享有百亿级项目主导权,还能获得星宁集团的原始股分红。"这差距也太大了!"他对着经纪人抱怨,"我们拍一年戏的收入,还不如人家一个项目的奖金。"

网络上,#科研新贵碾压顶流#的话题迅速登顶热搜。网友们纷纷晒出对比数据:某顶流明星年收入2亿,而星宁集团的青年科学家张薇,因攻克量子电池技术,一次性获得35亿奖励;某一线明星代言费高达8000万,却不及普通科研人员五年的薪资总和。更具冲击力的是星宁集团发布的纪录片《智核》,镜头中科研人员在量子实验室里专注工作的场景,与娱乐圈的浮华形成鲜明对比。

在星宁集团的人才招聘中心,量子简历筛选系统高速运转。来自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全球顶尖学府的数万份简历,通过AI算法进行实时评估。"我们不仅看学历和成果,"招聘主管对着镜头展示筛选界面,"创新思维、抗压能力,甚至梦境解析数据都会纳入考核。"当某顶流明星试图应聘科研公关岗位时,系统给出的综合评分不足30分,附带的AI评语毫不留情:"缺乏基础科研认知,建议从科普学习开始。"

这种价值颠覆正在引发社会观念的深刻变革。全国重点中学的物理课堂上,学生们不再将明星作为唯一的偶像,曹源等科学家的事迹被编入教材;高校的科研实验室人满为患,年轻人争相报考量子物理、人工智能等专业。某教育专家在访谈中感慨:"星宁集团用科技和财富证明,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那些在实验室里默默耕耘的科研工作者。"

而在娱乐圈内部,一场悄然的转型正在发生。部分有远见的明星开始跨界学习,某影帝报名了星宁大学的量子科技研修班,某花旦则投身科普短视频创作。但更多人依然困在旧有的价值体系中,某顶流在采访中试图辩解:"艺术和科研是不同领域,不能简单比较。"却遭到网友回怼:"当科技能创造出更震撼的艺术时,你的价值又在哪里?"

沈知意站在星宁集团的战略指挥室,看着全息屏幕上跳动的人才数据和科研成果图谱。"加大科研人才奖励机制,"她对着空气下达指令,"让每个在这里的科研人员都能看到,他们的智慧值得最丰厚的回报。"窗外,量子科技园区的灯光与星空交相辉映,在这片土地上,科研人员正取代明星,成为新时代最耀眼的星辰,而一个由智慧和创新主导的价值纪元,正在加速到来。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