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1日,莫斯科的夏日阳光斜斜地洒在阿尔巴特大街,"星芒肉饼·中式汉堡"的霓虹灯招牌在午后泛着温暖的橙光。玻璃橱窗内,机械臂正精准地将秘制酱料涂抹在现烤的肉饼上,引得路过的行人频频驻足。
"娜塔莎,听说后厨的李明存够了125万卢布?"收银员安娜擦拭着智能点餐屏,眼睛亮晶晶地转向同事,"换算民币都快30万了!他说下个月就回老家盖房子!"
娜塔莎正将刚出炉的星芒汉堡装入可降解餐盒,闻言笑着点头:"可不是嘛!我表姐在对面商场当导购,累死累活一年才赚80万卢布。前两天她眼巴巴地问我能不能内推。"她压低声音,"听说咱们店的店长,那个中国姑娘,去年奖金就拿了300万卢布!"
此时在员工休息区,李明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叠卢布钞票整理进星宁金融定制的智能钱包。手机突然震动,弹出国内父母发来的视频邀请。画面里,老两口守着斑驳的土墙,身后是几头老黄牛。"明子,真能攒够钱盖楼?"父亲的声音带着哽咽。
"爸!"李明举起钱包对着镜头,智能屏自动换算民币显示余额,"您看,这才一年多!等我下个月回去,咱们首接盖三层小洋楼,再买辆小汽车!"画面那头,母亲己经抹起了眼泪。
而在店长办公室,25岁的陈雪正盯着全息投影中的店铺数据。俄文界面跳动着亮眼的数字:单日销售额突破80万卢布,客户复购率高达78%。她调出员工收益系统,嘴角上扬——全体中国员工平均存款己达110万卢布,本地员工薪资涨幅也超过莫斯科平均水平40%。
"陈店长,税务局的人来了。"助理推门而入,"他们说咱们的纳税申报太规范,想做成案例推广。"话音未落,门口突然传来骚动。十几个本地求职者举着简历堵在店门口,用不太标准的中文高喊:"我们要工作!听说在这里能赚百万!"
陈雪快步走到店门口,智能翻译器自动将她的话转化为俄语:"各位,我们正在扩建新门店,下周开放统一招聘。"她指着橱窗内的机械臂,"在这里,你们不仅能获得高薪,还能学到最先进的智能餐饮技术。"人群中爆发出兴奋的议论,有人己经开始用手机搜索星宁集团的资料。
消息如野火般蔓延。当晚,俄罗斯社交媒体上,#在星芒肉饼暴富#的话题冲上热搜。网红博主安德烈发布探店视频,镜头扫过员工休息区的光荣榜:"看这个中国小伙子,14个月存了150万卢布!更夸张的是,他们的年终奖是根据店铺利润分红,最高的能拿年薪三倍!"
评论区瞬间沸腾:
"这哪里是打工,分明是挖金矿!"
"求问需要什么学历?我会做煎饼果子能入职吗?"
"我儿子学计算机的,他们招程序员吗?听说后厨的点餐系统都是自研的!"
两天后,星芒肉饼莫斯科总部临时搭建的招聘中心人满为患。陈雪站在智能筛选系统前,看着应聘者的信息不断刷新。突然,她的目光被一份简历吸引——莫斯科国立大学计算机系高材生,曾主导过AI图像识别项目。
"或许我们该成立技术部了。"陈雪喃喃自语,调出跨国视频通话界面,"沈总,俄罗斯这边的人才储备超出预期,建议启动本土化研发中心......"
而在李明的老家,村里己经炸开了锅。当他带着30万人民币现金回乡时,整条村的人都围了过来。他站在老宅前,用星宁地产的AR设计软件画出未来的三层别墅,智能系统自动测算出最优建造方案。
"大伙看好了!"李明指着手机屏幕,"这房子用的是星宁的纳米建材,抗震十级,还自带光伏发电。我在俄国打工学到的,可不只是赚钱!"人群中爆发出惊叹,几个年轻人当即掏出手机,搜索星芒肉饼的招聘信息。
此时的莫斯科,星芒肉饼的第20家分店正在举行开业典礼。当第一台俄文版智能点餐机器人亮相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陈雪站在人群中,看着俄罗斯员工熟练地操作着设备,突然收到沈知意发来的消息:"做得好,下一站,圣彼得堡。"
夕阳西下,阿尔巴特大街的星芒肉饼店依然灯火通明。机械臂不知疲倦地运转着,员工们的欢声笑语混着肉饼的香气飘出店外。在这里,金钱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翅膀,跨越国界,飞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