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蓬首都利伯维尔的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热带雨林的雾气,洒在新建成的"大明-加蓬友谊广场"上。
广场中央,新树立的巨大雕像在朝阳中泛着青铜光泽,左手持书象征教育,右手握稻穗代表粮食。
雕像下方,数百名当地居民己经排起长队,等待领取今日的粮食援助。
"每人限领五公斤大米、两升食用油和一包食盐。"
穿着印有大明国旗T恤的当地志愿者用熟练的法语喊着,"儿童可额外领取营养饼干和维生素片!"
队伍中,单亲妈妈阿米娜抱着三岁的女儿,眼睛紧盯着前方缓缓移动的队伍。
自从丈夫在去年的边境走私中意外丧生,她全靠大明帝国的救济粮度日。
起初她对这些援助者充满了敌视,但当免费诊所治好了女儿的高烧,当大明工程师修复了她们村的供水系统,那种敌视慢慢变成了复杂的感激。
"妈妈,我想吃那个。"
女儿小手指向发放台旁边的展示柜,里面陈列着包装精美的儿童奶粉——那是不在今日发放清单上的"高级货"。
"下次,宝贝。"
阿米娜轻声安慰,却听到身后传来温和的男声:
"给她拿一罐吧,今天有特别配额。"
转头看见一位黑人男子,胸前别着"大明国际援助团"的徽章。
男子从展示柜取出一罐奶粉递给小女孩,又变魔术般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印有龙纹的棒棒糖。
"谢谢先生!"小女孩开心地接过礼物,立刻就要拆开糖纸。
"先等等。"男子蹲下身,指着糖纸上细小的文字,"跟我念:'感谢馈赠'。"
"感...感谢馈赠!"小女孩结结巴巴地模仿着。
男子满意地笑了,又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龙形吊坠挂在孩子脖子上:"这是护身符,会保佑你健康长大。"
阿米娜警觉地想把吊坠取下,却注意到女儿眼中纯粹的快乐,最终只是轻声道谢。
在广场边缘,两名当地青年冷眼旁观这一幕。
其中一人悄悄掏出手机,准备拍下这些画面。
还未行动,一只大手按住了他的肩膀。转头看见三名身着便装的壮汉,领头的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法语轻声说:"先生,请跟我们走一趟。你的摩托车'不小心'撞倒了交通标志。"
青年想反抗,却感到腰间被硬物抵住。十分钟后,他被带到城郊一栋无名建筑内,那里己经有了十几个受教育者。
没人打骂他们,只是每天循环播放大明帝国援助非洲的纪录片。
三天后,当青年被释放时,他己经能熟练背诵非洲是一家的二十条好处。
类似场景在遍布半个非洲的各地上演。
每座庙宇都经过精心设计:建筑风格融合当地传统与大明元素,免费Wi-Fi覆盖吸引年轻人,医疗站和粮食发放点确保刚需,甚至还会根据地区差异调整细节——在游牧民族地区增设牲畜疫苗站,在沿海城市分发渔网修补工具。
安哥拉罗安达的贫民窟,十六岁的迪奥戈每天放学后都会到庙内做作业。
庙里的"数字学习中心"有全罗安达最快的网络和最先进的平板电脑,全部免费使用。
今天,他正通过大明教育平台学习机械工程课程,梦想有朝一日能进入大明援建的汽车厂工作。
"迪奥戈,过来。"大明志愿者杜拉老师招手叫他,"你的几何考试全省第一,这是奖品。"
杜拉老师递过一个精致的金属盒子,里面是一套精密绘图工具,盒盖上刻着"知识改变命运"。
"谢谢老师!"迪奥戈激动地接过礼物。
"下个月有奖学金考试,"杜拉老师亲切地拍着他的肩,"前十名可以去金沙萨留学,食宿全包。"
这样的诱惑对贫民窟少年来说无法抗拒。
迪奥戈不知道的是,那些"留学生"回国后都会对大明天然亲近。
南苏丹朱巴郊外,大明援建的铁路工地上,当地工人詹姆斯正和来自大明的技术员阿卜拉一起吃午饭。
一年前,詹姆斯还是个拿着AK-47的娃娃兵,现在他学会了操作挖掘机,每月工资足够养活全家。
"尝尝这个,阿卜拉。"
詹姆斯递过一包本地辣酱,"我老婆特制的。"
阿卜拉欣然接受,回赠一包大明香烟。这种日常互动看似平常,实则经过精心设计——每个大明外派人员都接受过文化渗透培训,知道如何用最小代价赢得最大好感。
一包香烟换来的信任,可能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价值连城。
工地广播突然响起:"全体工人注意,今日收工后到食堂领取季度奖金和'安全模范家庭'奖状。"
工人们欢呼雀跃。
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些"奖状"实际上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纸张,能缓慢释放影响情绪和忠诚度的化学物质。
布隆迪的乡村诊所里,大明医疗队的米勒医生正在给一位老人做白内障手术。
这种在发达国家需要高昂费用的手术,在这里完全免费,唯一的"代价"是知道是谁在做这些事情。
"睁开眼睛吧。"米勒医生轻柔地说。
老人缓缓睁眼,模糊的视野逐渐清晰。当他看清面前穿着白大褂的亚裔医生时,泪水夺眶而出:"我能看见了...我能看见了!"
"感谢这位吧。"
凯勒医生指着墙上的肖像,"是他指引我们来这里帮助兄弟们的。"
这一幕被精心安排的摄像机记录下来,当晚就出现在布隆迪国家电视台的黄金时段,配以煽情的背景音乐和字幕:"感谢陛下”。
在赞比亚铜带省,大明矿业集团的食堂里,当地员工正排队领取中秋月饼。
这是专门为非洲员工改良的版本,减少了糖分增加了坚果,包装盒上印着中英双语的"大明-赞比亚友谊长存"。
"听说在卢萨卡大明要援建电影院了,"工人们兴奋地议论着,"还是3D的!"
没人谈论三个月前"失踪"的工会组织者,也没人提及工资单上那个神秘的"忠诚奖金"项。
当基本生活需求被满足后,大多数人选择性地忽视了那些不愉快的细节。
喀麦隆的雅温得大学,大明帝国赞助的"非洲文化交流中心"今天格外热闹。
学生们排着长队体验VR设备,通过虚拟现实"游览"戈马、金沙萨的现代化街景。每个体验结束的人都会收到一枚龙纹徽章。
"我觉得大明模式很适合非洲,"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艾玛在采访中说,"他们既尊重我们的传统,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这段采访被剪辑后在大明国际电视台全球播放,成为非洲民众认同大明帝国的力证。
没人知道艾玛的奖学金来自大明对外援助基金,也不知道她的父亲——一位曾公开批评大明帝国的议员——上月因"贪污"被捕的真正原因。
莫桑比克的马普托港,一艘艘满载煤炭、木材和稀有矿产的货轮驶向东方,返程时则带来成集装箱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日用商品。
海关记录显示,过去半年贸易额增长了百分之300,但莫桑比克央行的外汇储备却不见相应增加——大部分利润通过复杂的离岸交易流入了大明企业口袋。
港区附近新开的"大明商贸城"里,当地商人若昂正和大明采购商讨价还价。
"这批腰果质量很好,"若昂极力推销,"能不能再加点价?"
大明采购商微笑着摇头:"价格是总部定的。不过..."
他压低声音,"如果你愿意接受百分之30的明元结算,我可以申请特别奖金。"
明元是大明帝国的数字货币,在非洲黑市上己经比美元更受欢迎。
若昂犹豫片刻便点头同意——他的儿子正在金沙萨留学,需要明元支付生活费。
这样的交易每天都在重复,像无数细小的溪流,将非洲经济体逐步引入大明主导的金融体系。
夜幕降临,西百多座天子庙同时亮起景观灯,成为非洲夜空下最醒目的地标。
在赞比亚卢萨卡的主庙,每晚八点的礼赞仪式准时开始。
大量民众自发在广场上齐声朗诵赞词。
"看那边。"
一个游客指着角落的,那里挂着几十张照片,"那些人怎么了?"
"嘘..."导游赶紧制止他,"那是反对派照片。别盯着看,会被保安注意的。"
游客立刻噤声,学着周围人的样子向雕像深深鞠躬。恐惧和感激同样有效。
在金沙萨的皇宫里,朱默查看监控传递回来的这一幕幕场景。
西百多座庙宇就是西百多个节点,每份发放的粮食、每张奖学金证书、每台免费手术都是精心计算的棋子,在这盘名为"人心"的大棋局上稳步推进。
民政部的报告显示,过去半年边境省份的亲明率平均上升了百分之35,贸易额增长百分之220,跨境通婚数量翻了三番。
更关键的是,各国精英阶层子女在大明留学比例达到惊人的百分之78——这些未来的掌权者从小接受大明价值观熏陶,将成为大明最可靠的代理人。
朱默轻轻抚摸着御案上的非洲大陆地图,那里己经有大半被标记为深浅不一的红色。
没有硝烟的征服往往最持久,没有鲜血的统治常常最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