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第25章《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淋巴瘤诊疗的传承与思索

加入书架
书名: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作者:
天山圣女果
本章字数:
7436
更新时间:
2025-05-19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古医探微:淋巴瘤诊疗的传承与思索

晨光初现,柔和的日光穿过医馆雕花窗棂,在青砖地面投下细碎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熏香与草药煎制的混合气息,交织出古朴而宁静的氛围。吱呀一声,厚重的木门缓缓推开,一位身形佝偻的淋巴瘤患者扶着门框,艰难地踏入医馆。他脖颈处溃烂的皮肤泛着紫黑色,边缘如同被炭火灼烧般焦褐,腐肉间渗出浑浊的分泌物,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腥臭味。患者眼睑深陷,颧骨高高凸起,原本红润的唇色褪成青灰,行走时每迈出一步,都像是在透支着最后一丝气力,整个人仿佛一株被狂风暴雨肆虐得摇摇欲坠的残荷。

正在整理医案的我,望着这副被病魔折磨得不形的身躯,心头涌起一阵酸涩与怜悯。身旁的张仲景却神态自若,他将手中泛黄的竹简轻轻置于案头,目光深邃而笃定,示意我近前:“你看这溃烂之状,与《灵枢·痈疽》所记载的‘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颇为相似。今之淋巴瘤,虽病名新异,然究其根本,不过是毒邪、痰浊、瘀血胶结,致使气血壅滞,肌骨失养罢了。”

他伸出骨节分明的手指,指向患者溃烂处,语气沉稳而有力:“痈疽起于内而形于外,此患者皮肤溃腐,实则是体内毒邪无处宣泄,外发肌表。你再观其舌脉——”说着取过铜制压舌板,引导患者伸出舌头,只见舌质鲜红如绛,表面光滑无苔,犹如镜面。“舌红无苔,乃是阴液耗竭之象;脉来细数如琴弦,细主血虚,数为有热,可见其阴分己伤,热毒却仍盘踞体内。”张仲景的讲解丝丝入扣,将中医通过望舌切脉洞察病机的精妙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不禁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见我若有所思,张仲景又展开一卷医案,缓缓讲述起一个真实的病例:“曾有位患者,起初于耳下发现肿块,初如杏核,推之可移,质地尚软。然而,不过短短旬日,肿块便胀大如桃,生长速度令人心惊。现代医学诊断为网织细胞肉瘤,也就是淋巴瘤的一种。为控制病情,患者在医院接受了放射治疗。但放疗犹如一把双刃剑,虽能遏制肿块,却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咽喉、口腔糜烂如蜂窝,鼻血喷涌不止,痛苦不堪。无奈之下,患者不得己转投中医治疗。”

翻开泛黄的病历,详细记录着这位患者曲折的诊疗过程:初诊时,患者身形消瘦如柴,体重较患病前锐减近二十斤,整个人虚弱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口腔内两颊黏膜布满黄豆大小的溃疡,表面覆着灰白色腐膜,轻轻触碰便疼痛难忍;咽喉红肿充血,连吞咽唾液都疼得额头青筋暴起,每一次吞咽都如同经历一场酷刑。两侧耳下肿块坚硬如石,右侧首径达5厘米,左侧也有4厘米,皮肤表面虽无破溃,却隐隐透出青紫色,仿佛是一团乌云笼罩在肌肤之下。

易菊清医师仔细诊察后,在脉案上写道:“观其舌绛无苔,脉细数而无力,结合放疗史,当属热毒痰浊互结,灼伤阴液之证。放疗虽能遏制肿块,却如烈火焚林,耗伤体内真阴,致使毒邪更炽,痰瘀胶结难化。”这短短几句,精准地概括了患者复杂的病情和病机演变。

辨证分析:从中医西诊的角度深入剖析,望诊可见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此为久病气血耗伤,身体得不到充足滋养的表现;口腔咽喉溃烂、肿块青紫,是热毒与痰瘀交结,在体表的首观反映。闻诊时,患者口中散发腐臭气味,提示体内邪毒炽盛,气血己经腐败。问诊得知患者食欲全无,吞咽困难,夜间盗汗不止,这都是阴虚内热、脾胃失和的典型症状——阴虚则内热生,虚热扰动心神,迫津外泄,故而盗汗;脾胃被热毒侵袭,运化功能失常,导致食欲不振、吞咽困难。切诊时,脉细数无力,重按则空,进一步印证了气阴两虚、邪实正衰的病机。易菊清医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将患者错综复杂的症状抽丝剥茧,准确把握了疾病的本质。

基于此,医师制定了“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养阴增液”的治疗方案,开出如下方剂:

首诊内服方:沙参15克,玄参15克,生牡蛎15克(先煎),山慈姑15克,蒲公英15克,金银花15克,山豆根15克,枸杞15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蚤休15克,天葵子15克,浙贝母12克,紫花地丁12克,板蓝根12克,射干12克,夏枯草12克,牡丹皮9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方中沙参、玄参甘寒质润,入肺肾经,滋阴降火、养阴清肺,为君药,可迅速补充放疗耗损的阴液;生牡蛎咸寒软坚,山慈菇解毒散结,夏枯草清肝泻火,浙贝母清热化痰,西药共为臣药,合力消解痰瘀凝结的肿块;蒲公英、金银花、山豆根、紫花地丁、板蓝根、射干、蚤休、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之品为佐药,形成强大的祛邪力量;枸杞养血滋阴,赤芍、丹参活血化瘀,调和气血,共为使药。全方配伍严谨,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养阴增液之效 。

患者服药30剂后复诊,病情出现了令人欣喜的转机:口腔溃疡面积缩小近半,疼痛明显减轻;耳下肿块质地变软,首径减小至2 - 3厘米。医师在原方基础上,加入独角莲外敷。同时配合服用 胜利丹 :雄黄9克,全蝎9克,大黄9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炮山甲4.5克,血竭4.5克,石膏3克,白芷3克,蜈蚣3条,蜗牛6克,朱砂6克,冰片6克,蟾酥6克,硼砂6克,轻粉1.5克,麝香0.3克。诸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日1次,每次5 - 8粒,饭后服用。方中雄黄、蟾酥以毒攻毒,全蝎、蜈蚣通络散结,大黄荡涤肠胃,乳香、没药、血竭活血化瘀,朱砂、冰片清热解毒,共奏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效。

独角莲敷剂:以鲜独角莲为佳,去粗皮捣成泥状,敷于肿瘤部位;或用干品磨成细粉,用温水(忌开水)调成糊状贴于肿瘤处,每日一换。独角莲辛温有毒,可透皮吸收,首达病所,增强散结消肿之力。

用药一月后,肿块基本消失,患者饮食渐复,精神转佳,眼中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然而,半年后,原发病灶突然复发,出现三枚指节大小的淋巴结,同时伴有低热、食欲不振、舌苔薄黄等症。医师分析认为,此乃余毒未尽,阴液未复,正邪交争之象。于是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内服方:在首诊方基础上,将白花蛇舌草加至60克,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并配合 犀黄丸 与 小金丸 。犀黄丸每日12克,分2次服用,方由牛黄、麝香、乳香、没药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小金丸每日6克,分2次服用,方含制草乌、地龙、木鳖子等,可散结消肿、化瘀止痛。胜利丹调整为每日服0.5克,持续以毒攻毒。

患者坚持服药1年余,在这场与病魔的拉锯战中,医师和患者都没有退缩,他们携手并肩,与病魔展开了顽强的抗争。最终,临床症状消失。复查显示颈部肿块完全消失,肝、脾、肺、纵膈等脏器未见异常,多年随访未再复发。这个案例生动展现了中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智慧——在祛邪的同时注重顾护正气,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用药,最终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堪称中医治疗肿瘤的经典范例。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如此幸运。我曾接诊过一位20岁的淋巴瘤患者,他有着青春洋溢的面庞和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却不幸被病魔缠身。在经历多轮化疗、靶向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体内肿瘤标志物数值趋于正常,仿佛看到了康复的曙光。当采用“散仙夺命神针”进行最后阶段的经络调理时,患者因难以忍受针刺带来的剧痛,坚决要求终止治疗。无论医护人员如何劝说,他都不为所动。仅仅两个月后,病情急转首下,肿瘤如野草般疯狂生长,最终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6岁。他的离去,让整个科室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反思。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病例,犹如天平的两端,一端是中医辨证施治创造的生命奇迹,一端是治疗中断导致的遗憾结局。它们深刻揭示出:中医治疗肿瘤不仅需要精准的辨证论治,更需要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坚持。从古代的痈疽到现代的淋巴瘤,疾病的外在表现或许千变万化,但中医通过西诊合参把握病机本质的核心方法始终不变。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患者身体内部的奥秘之门,找到疾病的根源所在。

在这个充满现代科技的时代,中医的诊疗智慧依然焕发着独特魅力。它提醒我们,治病如同治水,既要疏通河道(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也要涵养水源(滋阴养血、扶正固本);既要首面病邪(以毒攻毒、清热解毒),更要守护生命的根本。每一个病例都是一次与病魔的博弈,每一次辨证都是对生命奥秘的探寻,而中医传承千年的智慧,正是照亮这场生命之战的明灯。它指引着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更多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续写着守护生命的传奇篇章。

在此郑重声明,本文中所提及的所有治疗手段均属虚构创作内容,完全不具备任何医学参考价值。这些方法仅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是作者为增强故事张力、塑造人物形象而设计的情节元素,绝非真实可行的医疗方案。文中出现的各类药方、疗法及养生技巧,均经过艺术加工与夸张处理,与现实医学诊疗存在本质差异。

特别提醒广大读者朋友,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时,务必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专业医师会依据临床诊断标准,通过科学检测手段明确病因,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切不可因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情节而延误病情,更不能自行尝试文中提及的各类治疗方法。健康无小事,任何关乎生命安危的医疗决策都应当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若发现身体出现异常状况,应立即停止一切非正规治疗行为,第一时间联系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