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米饭

第 014章 端砚之趣

加入书架
书名:
鲍鱼米饭
作者:
谢云墨
本章字数:
4114
更新时间:
2024-12-30

范范记得,米芾出生在一个武将家里,可是宋朝重文轻武,因此,尽管米芾的父亲战功赫赫,也只能在京城做一个小小的武官。米芾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米芾得到了一本珍贵的古代书法字帖。他如获至宝,日夜钻研,临摹不辍。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书法技艺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然而,在当时的宋朝,书法只是文人雅士们的消遣娱乐,很难成为谋生的手段。米芾深知这一点,但他并不愿意放弃自已对书法的热爱。

由于他的母亲是宋神宗的乳母加上米芾也是个神童,六岁可以背诵诗词,芾七、八岁时开始学习颜真卿书法,临摹襄阳书家罗让的碑帖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米芾年十岁,写碑刻,临周越、苏轼字帖,人谓有李邕笔法。

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书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

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年),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临桂尉。 [7-8]

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年)十月,上半年任临桂县、含光县尉,十月后任职长沙,至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米芾来黄州访苏轼。“米芾、董钺、绵竹道士杨世昌等来访雪堂。” [9-10]这年,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

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有这样记载 [11]。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已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12]。

辗辗转于广东、广西、河南、江苏、安徽等多个地方,历经十八个职位,其中礼部员外郎可以说是他履历中的最高官职了。礼部负责管理文翰事务的官员又被称为南宫舍人,所以后来人们也将他称为"米南宫"。史书上对他有这样一段评价:"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这可不是夸张的说法。他在官场中嬉戏玩闹,一生都在官场的纷争中度过,常常被人打小报告,仕途不顺利,这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北宋熙宁元年,即公元 1068 年,这一年米芾 18 岁,他被授予了秘书省校字郎一职,并担任广东浛洸县尉,任期两年。在此期间,他致力于当地的风化教育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成绩。

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官员,米芾在任职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深入了解当地社会风俗、文化传统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通过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努力改善当地的社会风气。他注重培养民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倡导文明礼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他还关注民生问题,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由于米芾在风化教育方面的杰出表现,他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和尊敬。他的事迹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彰显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人民福祉的关心。这段经历不仅让米芾积累了宝贵的从政经验,更塑造了他高尚的品德和人生价值观。

总之,米芾在广东浛洸担任县尉的两年间,以其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成功地推动了当地的风化教育事业,留下了令人称赞的政绩。他的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对肇庆的端砚,可谓是情有独钟啊!那细腻温润的质感、如墨般深沉的色泽以及那精雕细琢的工艺,无一不让他为之倾倒。每次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端砚,他都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仿佛每一方端砚都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品,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情感。而他,也在这些端砚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话说有一个和尚,他手中拥有着一块极其珍贵的端砚,这块端砚的品质堪称上乘,世间罕有。后来,米芾得到了这块端砚,对其爱不释手。为了表达自已对这块端砚的喜爱之情,他竟然带着这块端砚一同入睡,整整三天都没有离开过它。不仅如此,米芾还请来了苏东坡,请求他为这块端砚撰写一篇铭文。由此可见,这块端砚对于米芾来说意义非凡,而他也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已对它的珍视和热爱。

范进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手中的端砚,那细腻的触感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温暖。这方端砚,可是他特意从家乡带来的珍贵之物,承载着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他深知,将来觐见皇上时,送上这样一份独特而有意义的礼物,必定能给皇上留下深刻印象。这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表达自已敬意与忠诚的方式。因此,这方端砚成为了他人生中的重要宝物,也是他追求功名路上的精神支柱。

范进将端砚包裹得严严实实,生怕有一丝损坏。他一路奔波,终于来到了京城。在觐见皇上的那一天,他心怀忐忑地将端砚呈献给皇上。

皇上端详着这方端砚,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对范进的用心颇为赞赏,当场赐予了他丰厚的赏赐,并对他委以重任。

范进感激涕零,他知道,这次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这方端砚的珍贵,更是因为他的真诚和努力得到了认可。从此,他更加坚定了自已追求功名的决心,发誓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