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通过袁绍之口揭示,董卓早已接纳何进的密诏入京。
话分三头。
如今,董卓人马正在北邙山一处进行最后的休整。他身侧除了亲信李儒外,还增添了一位新“伙伴”,那便是途中偶遇的贾诩。然而,董卓却是以佩刀置于贾诩颈部的方式,“诚挚地邀请”他加入的。
此刻暂时风平浪静,贾诩神情自若,一边撕扯着烤肉,一边阴恻恻地沉思着未知之事。与此同时,李儒与董卓凑近交谈,隐约可闻“新任少傅、护军、光禄寺卿,以及并州太守”等字眼。
另一边,高泽率领着五百护军,每人双骑,正“急速”朝着北邙山的方向驶去。(本文设定,这哥们陆战能力强,但这个时期马术不行,而且水性非常一般)
根据自已所获得的最新情报,由于尚书台失守,被迫采取极端措施,劫持了故意被高泽阵营留下的天子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张让为避免二袁的追捕,他们只能沿复道逃至朔平,也就是北宫的北门,狼狈不堪地逃离皇宫。
高泽跃马扬鞭,快速规划出一道北行路线。心中暗道:自谷门而出,一路向北,那里便是黄河!张让啊张让,但愿你能在遇到董卓前再次发狠,送走某二人,起码这样能省我不少功夫……
尽管高泽的外表依然穿着朝廷赐予的制式服饰,但他的内里却隐藏着另一身行头,那就是“暗影零号”特有的黑紫色装备。可是由于骑术欠佳,尽管身为这一路队伍的领头人,高泽的实际速度却并不快。
“复道”,原本是连接南北两宫的“空中走廊”,顶部覆盖着屋顶,两侧设有窗户。它的设计本是为了避风挡雨,保证隐秘性与安全性。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让一伙人却将其视为秘密通道,以逃避追杀。
第三路。
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将仍在宫内区域的曹操等人瞬间淋成了落汤鸡。在曹操的劝说之下,雨中的袁绍愁眉苦脸,心事重重。目睹袁绍的表情,曹操心知对方已领悟其中的利害关系。
于是,他建议袁绍与吕布一同前往杨府,邀请卫尉携手行动,共同寻找失踪的天子。而曹操本人则率领一支人马先行,拦截那恶名昭彰的董卓。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三路人马中,这一路队伍的行动速度竟然是最快的!老曹也最先碰到了董卓。这雨,突然而至,离去时亦充满神秘。
曹操翻身下马,不顾满身污泥雨水,开口询问:“敢问将军,外臣擅引兵入都城,其罪何如?”
“当夷三族!”篝火仿佛被董卓粗犷的嗓音惊扰,瞬间猛烈燃烧,跃升至高空。
然而,董卓似乎对有人前来询问毫不意外。他一只手握着身侧的佩刀,另一只手抓起烤肉往嘴里送,悠然地朝着曹操走去,但一步、一震。
“哼哼哼。。。某!奉诏而至!何不信乎?视之!”话音刚落,董卓嘴叼烤肉,单手从怀中抽出帛书,傲然居高临下,紧握在那只油腻手中。(似乎董卓还把它当成擦手巾了)
曹操迈步向前,谦恭地双手接过物品,跟着后退几步,将之投入火堆当中,目光坚定,毫无犹豫。“假物,焚之为善。”
“放肆!”董卓被曹操的举动激怒,说话时口中喷出的不仅是唾沫,还有些许未嚼碎的肉末。
董卓进京时,率领的(先头部队)三千战兵皆为精锐,并无一名辅兵。不过,暗处之中似乎还有人马。
当曹操急匆匆抵达时,他的麾下也有千余之数,皆为其典军校尉的嫡系。
曹操望着满天飞舞的唾沫星子,神情鄙夷,洒脱地挥了挥手,毫不慌张。
“天子未亲政,太后欲静,安得召外将以入京?”
“你!”董卓似乎即将发飙,然而右侧的李儒及时制止了他,轻轻摇头示意“不可”。与此同时,左侧不远处,贾诩却一副旁观者清的模样,静待局势演变。准确的说,他在“看戏”。
“呼哧呼哧。。”董卓粗鲁地深吸几口气,竟毫无顾忌地围绕着曹操转动身体,目光挑衅地从头到脚打量着对方。他心中似乎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眼神中却仍充斥着疑惑和警惕。
随后的交谈顺理成章。
曹操劝说董卓返回凉州。
董卓心中暗自发笑:“那个请我而来的大将军何进已然离世,岂非让我空手而归?既然难得来到帝都,何不趁此机会游览一番,到处转一转,看一看?”
两路人马在曹操与董卓的引领下,边交谈边前行,他们一同朝向的目标,仍然是那宽阔的黄河。
借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壮哉!黄河之水!
然而,此时的张让却无心欣赏这雄浑壮丽的黄河之景。二袁带头举兵,甚至焚烧宫门,大肆屠杀宦官,这番情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事发突然,毫无防备,他这一行人不得不在岸边驻足,期盼着路过的小船能给予援助。
此刻,杨彪、袁绍、吕布纷纷率领召集而来的官员与士兵抵达现场;与此同时,高泽所率领的队伍也“准时抵达”,尽管仅有五百人,但那股神秘莫测的气势却成为在场众多人马中最引人瞩目的存在,甚至隐约透露出一丝狂躁不安的戾气。
高泽翻身下马,率领麾下五百零一员英勇战士,朝着张让所在之地悠然前行。然而,这五百余人步伐统一,行动时发出的声音也如出一辙,彰显出整齐划一的气势。
目睹高泽缓步前行于圆阵之首,吕布独自驾驭战马,挺身而出,高声喊道。
“反贼!汝等穷途末路,快快束手就擒!”大老粗好像不想被别人抢了风头,他要先来!
高泽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速度,然而在这一路上,除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声外,再无其他声响。宛如猎人们正悄然筹备着一场致命一击的进攻,静谧之中,无声的号角悄然吹响。
吕布的喊叫声和高泽的实际行动,反观张让在码头的另一端,隔着跳板,手中执剑傲然屹立。
“放归天子,如若不然取汝狗命!”大老粗就是大老粗,真粗!
吕布喊罢,举起方天画戟,毅然决然地刺向目标。
“竖子!休得猖狂!”伴随着这个声音,一只手戟打在方天戟杆上,强烈的冲击力使吕布身形摇晃,稳定性瞬间受到冲击。
众人皆感意外,不由得纷纷回过头去,惊讶地发现曹操与董卓竟也已悄然现身现场。
高泽的脚步在二人出现之际,不禁停了下来,原地驻足,宛如突然间被吸引住了般。
“是老曹吗?不,不可能!老曹毕竟善技不擅力。那么,应该是他了!”心中思量片刻,高泽将目光移至曹操身旁那位约有一米八高度,强壮的胖子身上。
索性细观,高泽发觉:董卓虽身形胖子一类,却不见臃肿,铠甲之内隐藏着满满的力量。
外貌粗犷,却并未令人反感,反而展现出一种雄武的气息。至于为何在文学和某剧作品中,它会被描绘成一颗令人恶心的“球”状生物,这的确令人费解。
这支手戟,正是董卓掷出的。野兽之间似乎存在着某些难以言喻的感应。这一举动也从侧面印证了董卓力大无穷的特点。只不过董胖子这会不看众人表情,只是得意地微笑。
吕布坐稳后,勾起手戟于单手间舞动如飞,掷回之际,董卓却应变自如,稳稳接住。
“小狼崽子,老子喜欢!”董卓心中这么想着,嘴上却悄悄的询问身边的曹操。
“此,何许人也?”
“执金吾丁原麾下,吕布,吕奉先。”
董卓听后,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对吕布的赞赏之情。吕布见此,也对这位力大无穷之人产生了敬意。
码头上,张让举着剑对众人喊道
“诸君知否,此曾何人之佩剑乎?”
说着,张让示意身后小黄门带过天子,接着说道:
“此乃何大将军之物!”说完,没有持剑的另一只将刘辩抱在怀中。
高泽见此,嘴角勾起一抹诡异的笑容,转瞬即逝。他似乎急切地希望张让能尽快采取行动。在他看来,小皇帝要这时候死在这好过未来葬身董卓之手。
在场众人皆疑惑不解,不知张让意欲何为。唯有杨彪挺身而出,代表众人发言(但不包括吕布):
“张让!汝将叛乎?切不可行此夷灭三族之事!”
“汝,谑语也!咋家欲反,何须今日?唉。。。天子理当还朝,吾等今日亦不负隅,但有所待。。。”
“尔等散开!”杨彪正待询问对方的条件是什么,只听身后吕布喊道:
“痴人说梦,张让!速速送还天子,如若不然,且试某之手中弓矢!”大老粗再次图谋抢先一步,争夺“头功”。此时,吕布将方天画戟递给张辽,稳坐马背上,拉弓搭箭,准备射击。
“张让!汝胆敢挟持天子!此乃太后信物,太后命吾救回天子,手段勿论!”
这是高泽在场至今说出的第一句话。说完,他首先将何莲之前赠予的贴身玉佩取出,示意众人查看,待大家确认无误后,小心翼翼地将其塞回回身上。紧接着,他便从后背抽出了“断魂”。
在场众人,除董卓外,皆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那高泽背后的双戟,如同凶煞之物,一旦现世,便意味着“凶兵饮血”的残酷定律。
尽管这类信息未曾经过实证,但在那个时代,这类传闻往往被视为事实。名隐士所言,可信度之高,无需质疑。在场之人无不心知肚明,一旦高泽取出双戟,必将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尽管无人亲眼见过那对双戟的威力,但仅仅听闻其名,已足以让人胆寒。此时此刻,众人心中无不颤栗,仿佛已能预见那兵器带来的恐怖景象。
况且,当这对凶兵刚一出现,伴随着戟刃上寒光闪闪,顿时让整个区域的温度下降许多。
“竖子何人!”董卓的面色却截然不同,波澜不惊,仿佛对那传说中的凶兵毫无惧意。
话音刚落,他便抽出腰间的修罗锯齿刀,右手熟练地掌控着,让一面刀刃有节奏地拍打在自已左手手掌之上。随着这节奏,他的左手四根手指对着高泽方向比划出一种挑衅的姿态,仿佛在说:“你过来呀!敢吗?”
与此同时,远处密林中传来林鸱、灰林鸮、雕鸮、领角鸮及鬼鸮五种夜行鸟的叫声。单一鸟鸣已足以令孩童惧怕不已,夜间难以入眠。更何况五种鸟声交织共鸣,宛如鬼哭狼嚎,令人毛骨悚然。
高泽深知,六小花中的其余五位队友已齐聚一堂并做好准备,等待他的下一步指示。于是,他迅速比划了几下,在场的众人误以为这是高泽的预备动作。然而,六小花心知肚明,这实际上是高泽暗示他们先行关注张让的动向,以防万一有突况,能迅速出手制敌。
随后高泽先转向刘辩方位,行了一礼后转过来对着骑在马上的董卓的方向。
“少傅,征北将军,并州太守,中护军,光禄寺卿,高泽,高永恩。”
这是当代社会自报家门不可或缺的环节。尽管高泽内心对这种耗时且错失先机的做法充满抵触,但他深知,身为这个时代的一份子,有些规则必须遵循。
“哈哈哈哈,黄口孺子,乃有官位,秩亦不卑啊。可识得某并州牧董卓,董仲颖乎!”
“于陛下前,竟敢如此跋扈。哼,不识!”
“竖子狂妄,敢尔!”
或许因为张让此时并未采取进一步行动,加上他这伙人此时已被包围,又或许在场的众人并未将小皇帝放在心上,所以他们反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高泽与董卓之间的“较量”上。
曹操深邃的目光,透露出他进一步考校的企图。他并未发声,只是静静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幕,默不作声。
杨彪与高泽并无过多交情,仅偶尔从蔡邕口中听闻其事迹,此刻他也掩饰住内心的波动,外表保持平静。
吕布一方的三员大将,与高泽有有旧,因此他们带着自已的人马,悄然偏向了高泽一方。
袁绍、袁术两兄弟,自负非凡,此刻他们以一副旁观者的姿态,静待局势的发展,仿佛在等着看一场好戏。
顷之,火药之气四溢,气氛紧张至极,非诸公与让等对敌也,乃高泽与董卓将作难矣。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