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标,父皇跪求别造反

第30章 朝堂风云诡谲,君臣定计御北疆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朱标,父皇跪求别造反
作者:
山友山
本章字数:
6936
更新时间:
2024-12-18

金陵城,皇宫,奉天殿。

丹墀之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鸦雀无声。大殿之上,气氛庄严肃穆,隐隐透着一股紧张的气息。

朱元璋高坐于髹金雕龙宝座之上,身着明黄色五爪金龙盘纹的龙袍,头戴翼善冠,腰束玉带,威严肃穆,不怒自威。

虎目如炬,炯炯有神,扫视着下方的文武百官,似乎要将每一个人的心思都看透。

今日的朝会,气氛格外凝重,不同寻常。因为,北元进犯的军情,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已经传到了金陵城,震惊朝野,举国震动。

“诸位爱卿,北元贼子,狼子野心,屡犯我边疆,烧杀抢掠,屠戮我百姓,无恶不作,是可忍孰不可忍!”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同闷雷一般在大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狠狠地砸在众人的心上,让人心头一凛。

“陛下,臣以为,当速速发兵,征讨北元,扬我大明国威!”

兵部尚书唐铎率先站了出来,躬身抱拳,慷慨激昂地说道,声若洪钟,震耳欲聋。他身形魁梧,豹头环眼,虬髯戟张,一看便知是行伍出身,久经沙场。

“臣附议!我大明将士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定能将北元贼子杀得丢盔弃甲,打得他们落花流水,屁滚尿流!”

“臣也附议!北元贼子,欺人太甚!此次定要让他们知道,我大明不是好惹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

武将们群情激奋,纷纷站出来,支持朱元璋的决定。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刻就奔赴沙场,与北元贼子决一死战,将他们斩尽杀绝,以泄心头之恨。

“陛下,三思啊!”

“陛下,此时出兵,恐怕不妥啊!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

与武将们不同,几位老臣则面露忧色,纷纷出列劝阻,苦口婆心。他们大多年事已高,须发皆白,乃是朝中的元老重臣,德高望重。

“陛下三思,北元势大,且擅骑射,不可力敌啊。当务之急,应固守边疆,徐徐图之。”

一位身着青色官袍,须发皆白的老臣颤巍巍地说道。他是礼部尚书牛谅,乃是朝中老臣,说话颇有分量。

“是啊,陛下,如今国库并不充盈,百姓方才安定,不宜再起刀兵啊!”

另一位老臣也附和道,他是户部尚书杨思义,掌管大明财政,深知国库虚实。

一时间,朝堂之上分成了两派,一方主战,一方主和,争论不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纷纷扰扰,如同菜市。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不动声色,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听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让人捉摸不透。

他之所以提出御驾亲征,并非真的要亲自领兵出征,这不过是一种试探,一种策略。他在试探朝中大臣们的态度,也在试探那些暗中与北元勾结,或者心怀异志的势力的反应,更是为了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毕竟,北元进犯的消息才刚刚传来,朝中便有人如此着急的反对,其中必有蹊跷,定然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中山王,你久经沙场,以为如何?”

良久,朱元璋终于开口了,他将目光投向了站在武将行列最前方的徐达,沉声问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此时与北元开战,并非最佳时机,然一味退让亦非良策。”

徐达上前一步,躬身抱拳,沉声说道,语气铿锵有力。他身着大红色洒金纹的武将袍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两鬓斑白,更添几分威严。

“哦?为何?你且详细说说。”

朱元璋眉头微皱,问道,他想听听这位老将的意见,徐达是他最信任的将领,也是大明朝的柱石。

“陛下请想,我大明虽然国力强盛,将士用命,但北元也非等闲之辈,不可小觑。

他们占据漠北苦寒之地,地广人稀,民风彪悍,全民皆兵,且多为骑兵,来去如风,若是与我军在草原上周旋浪战,则正中其下怀。

我军劳师远征,深入漠北,粮草辎重补给困难,恐难取胜,旷日持久,徒耗国力。”

徐达不疾不徐地分析道,条理清晰,

“更何况,我军刚刚平定南方,西南将士历经百战,也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此时贸然开战,恐怕会力不从心,胜负难料,恐为不妥。”

“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莫非要坐视北元贼子侵扰我大明边境不成?”

朱元璋不动声色地问道,目光灼灼地看着徐达。

“臣以为,可刚柔并济,虚实结合,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策略,同时,也可暗中使力,分化瓦解,使其内部生乱,无暇南顾。”

徐达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将自已的战略和盘托出,

“我们可以先派出小股精锐部队,袭扰北元边境,虚张声势,做出我军准备大举北伐的假象,迷惑敌人,使其捉摸不定。

然后,诱使北元主力南下,我军再集中优势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趁其不备,设伏将其一举歼灭!则大事定矣!”

“妙计!此计甚妙!真乃上兵伐谋也!”

朱元璋闻言,抚掌大笑,对徐达的计策赞赏不已,

“中山王不愧是我大明的柱石,国之干城,此计甚合咱意!只是这其中细节还需仔细斟酌,小心行事,切不可操之过急。”

“陛下谬赞了,臣愧不敢当。此计若要成功,还需一样关键之物。”

徐达谦虚地说道,脸上却不动声色。

“哦?何物?”

朱元璋问道。

“正是太子殿下之前所献的‘火炮’。”

徐达沉声道,

“火炮威力巨大,乃是攻城野战的利器,若能用于战场,必然能够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所向披靡。”

“这个……”

朱元璋沉吟了一下,他虽然知道火炮的威力,但毕竟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心中还是有些疑虑,不敢轻易尝试。

“父皇,儿臣有本奏!”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清越激昂,打破了朝堂上的争论和沉寂。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之人,正是太子朱雄。他身着蟒袍玉带,气宇轩昂,龙行虎步,走到大殿中央。

“哦?标儿有何本奏?但讲无妨。”

朱元璋看着自已的儿子,眼中充满了慈爱和期待。

“回禀父皇,儿臣以为,徐叔父之计,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实乃上上之策。”

朱雄不慌不忙地说道,气度沉稳,不卑不亢,

“然除此之外,我大明还可从两方面同时入手,多管齐下,以求全功。”

“哦?哪两方面?你且细细说来,也好让诸位爱卿都听听。”

朱元璋饶有兴致地问道,他对朱雄的见解很是期待。

“其一,加强军事威慑,以强力迫使北元不敢轻举妄动,知难而退。”

朱雄朗声说道,

“儿臣以为,可以在北疆举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实兵演习,展示我大明的强大军力,特别是‘火炮’的威力,以及新式战车的应用,让北元感到恐惧,让他们知道,挑衅大明的下场!

同时,还可以将‘福源号’的‘奇肱飞车’,也就是‘自行车’,配备给边疆的骑兵部队,提高他们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使其如虎添翼。

而那‘不锈精钢’,则可以用来打造更加精良的兵器铠甲,武装精锐部队,提升我军战力,此乃上兵伐谋也。”

朱雄的这一番话,说得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让朱元璋眼前一亮,心中暗暗点头。

特别是“火炮”、“奇肱飞车”、“不锈精钢”这几样新式武器装备,更是让他充满了期待,他迫切的想要知道这些东西的实战效果,看看是否真的有朱雄说的这般神奇。

“其二,攻心为上,釜底抽薪。分化瓦解北元的内部势力,使其自乱阵脚,不攻自破。”

朱雄继续说道,

“北元虽众,实则貌合神离,各部落之间矛盾重重,可以利用。此为攻心之策。”

“具体如何操作?这才是关键所在。”

朱元璋追问道,他想知道朱雄究竟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回禀父皇,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详细布置,不可操之过急。”

朱雄却卖了个关子,并没有直接回答,

“不过,儿臣可以保证,只要计划得当,执行得力,一定能够让北元内部乱成一锅粥,人心涣散,使其不战自乱,无暇南顾!到时候,我大明便可坐收渔翁之利,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大获全胜!”

“好!好!好!不愧是咱的儿子!”

朱元璋闻言,龙颜大悦,连说了三个“好”字,

“标儿此计,甚合兵法之道啊!虚实结合,刚柔并济,攻守兼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父皇谬赞了,儿臣只是拾人牙慧罢了,雕虫小技,不足挂齿。”

朱雄谦虚地说道。他才不会告诉朱元璋,这些计策都是他在现代看各种书籍学来的呢,这些可都是后世的智慧结晶。

“哈哈,你这小子,倒是越来越有咱当年的风范了!有勇有谋,不骄不躁,甚好!甚好!”

朱元璋的心情大好,对朱雄的表现十分满意,

“好,就依你所言,兵分两路,双管齐下!咱倒要看看,这北元的贼子,究竟有几斤几两,能翻起什么大浪!”

“陛下圣明!”

群臣见朱元璋采纳了朱雄的计策,齐声高呼,山呼万岁,声震屋瓦。

“徐达!”

朱元璋看向徐达,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具体的军事部署,以及北疆军演,就由你来全权负责,便宜行事。记住,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既要让北元相信我军要大举北伐,又要让他们摸不清我们的虚实!此战,只许胜,不许败!”

“臣遵旨!定不辱命!”

徐达躬身领命,语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眼中充满了坚定。

“标儿!”

朱元璋又看向朱雄,目光中充满了期许,

“你那边也要抓紧,分化瓦解北元之事,以及火炮、奇肱飞车之事,皆由你全权负责,不得有误!”

“儿臣遵旨!定当竭尽所能,不负父皇所托!”

朱雄也躬身领命,心中充满了斗志,跃跃欲试。

“嗯,退朝吧,诸位爱卿各司其职,不得懈怠。”

朱元璋摆了摆手,结束了这次朝会。

“臣等告退!”

群臣们躬身行礼,然后井然有序地退出了奉天殿。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